反流性食管炎致胸痛机制是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下感觉神经末梢传至中枢;其胸痛特点包括部位不固定、性质多样、发作时间不定;相关人群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需与心绞痛、胸膜炎等鉴别;诊断方法有胃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钡餐造影;治疗原则需生活方式调整,如肥胖者减重、睡前不进食、抬高床头、避免特定食物等。
反流性食管炎致胸痛的特点
疼痛部位:胸痛部位不固定,可位于胸骨后、心前区等部位,有时容易被误诊为心绞痛。一般是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部、颈部、耳后等部位,酷似心绞痛。
疼痛性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痛、刺痛、隐痛等。多数患者表现为胸骨后或上腹部的烧灼样疼痛,在进食后尤其明显,尤其是进食辛辣、油腻食物或过饱后更容易诱发。
发作时间:胸痛发作时间不定,可在进食后立即发作,也可在餐后1-2小时左右出现。部分患者在平卧、弯腰、腹压增高时容易诱发胸痛,这是因为此时更有利于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相关人群因素影响
年龄因素: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更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食管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反流,从而导致胸痛症状出现。例如,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概率增加,使得反流的风险升高。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均可患病,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差异。有研究发现,在相同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下,胸痛症状在不同性别中的表现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差异不是非常显著。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导致其松弛,增加反流的可能性,从而更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致胸痛的情况。另外,肥胖人群由于腹腔内压力增高,也容易促使胃内容物反流,增加胸痛发生的风险。比如,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腹腔压力升高,使得食管下括约肌所受压力减小,容易发生反流。
病史因素:有食管裂孔疝病史的人群,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风险明显增加,进而更容易出现胸痛症状。因为食管裂孔疝会改变食管和胃的正常解剖关系,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导致反流频繁发生。
与其他疾病致胸痛的鉴别
与心绞痛鉴别: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胸痛。心绞痛通常有特定的诱发因素,如劳累、情绪激动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而反流性食管炎致胸痛虽然部位有时与心绞痛相似,但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反流性食管炎所致的胸痛,且通过胃镜检查等可以鉴别反流性食管炎的存在。
与胸膜炎致胸痛鉴别:胸膜炎致胸痛多与呼吸运动相关,在深呼吸、咳嗽时胸痛加重,胸痛部位多在胸廓侧部,可伴有胸腔积液等表现,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等可以发现胸膜炎的相关征象,而反流性食管炎通过胃镜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排除其他食管病变。例如,通过胃镜可以清晰看到食管下段黏膜的反流性改变。
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够连续监测食管内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情况,对于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评估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如果监测到食管内pH<4的时间超过一定比例,提示存在病理性反流。
食管钡餐造影:可以观察食管的蠕动情况、有无狭窄等,但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敏感性不如胃镜,主要用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或者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治疗原则(非药物相关)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肥胖患者,应建议其减轻体重,因为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腹腔内压力,减少反流的发生。例如,体重指数(BMI)过高的患者,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18.5-23.9kg/m2)有助于缓解症状。患者应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以减少夜间反流。同时,应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咖啡、巧克力等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