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病的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进行。病史采集需问现病史(儿童起病急缓、症状及外伤史,成年生活方式和全身性疾病)和既往史(眼部及全身疾病史);眼部检查包括视力、外观及裂隙灯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角膜刮片及培养、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角膜共焦显微镜三维成像等,综合各项检查明确角膜病情况以指导治疗。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
对于儿童患者,需询问起病的急缓,例如是突然出现眼部不适还是逐渐起病。比如感染性角膜病可能起病相对较急,而一些慢性角膜病变可能逐渐进展。要了解眼部症状出现的具体时间、症状的发展变化情况,如是否有视力下降、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对于有外伤史的患者,要明确外伤的时间、方式,如是否有角膜异物剔除史、是否有角膜擦伤等情况,因为外伤是导致角膜病的常见原因之一。
对于成年患者,要询问近期的生活方式改变,比如是否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因为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可能增加感染性角膜病的发生风险。还需了解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发生角膜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2.既往史
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眼部疾病史,如既往是否有角膜炎发作史、角膜外伤史等。如果有既往角膜炎病史,要了解治疗经过和预后情况。同时,了解既往是否有全身疾病史,如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可能影响角膜的免疫状态,增加角膜病的发生几率。
二、眼部检查
1.视力检查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视力检查方法。儿童患者可通过视力筛查仪等进行初步筛查,了解视力情况。如果发现视力下降,提示可能存在角膜病变影响视力。例如,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角膜混浊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
2.眼部外观检查
观察眼睑情况,有无红肿、疖肿等,眼睑病变可能影响角膜,如睑内翻、睑外翻等可导致角膜暴露或受到刺激。观察结膜情况,结膜是否充血、水肿,有无分泌物等。结膜充血的部位、程度等可帮助判断病变的性质,如睫状充血提示角膜、虹膜等深层组织病变,结膜充血提示结膜病变。观察角膜情况,直接观察角膜的颜色、透明度、有无混浊、溃疡、新生血管等。例如,细菌性角膜炎常表现为角膜混浊、溃疡,伴有脓性分泌物;病毒性角膜炎可能出现角膜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等。
3.裂隙灯检查
这是角膜病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裂隙灯可详细观察角膜的细微结构。可以观察角膜上皮情况,是否有缺损、脱落等;观察角膜基质层的情况,如有无水肿、浸润等;观察角膜后弹力层是否有皱褶,后弹力层皱褶常见于角膜内皮功能障碍等情况。还可以进行荧光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缺损的范围和程度,判断角膜病变的活动性等。例如,角膜溃疡患者进行荧光素染色后可见明显的着色区域。
三、实验室检查
1.角膜刮片及培养
对于感染性角膜病,角膜刮片及培养是重要的诊断方法。用无菌刮片刮取角膜溃疡边缘的坏死组织,进行革兰染色、吉姆萨染色等显微镜检查,可初步判断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同时将刮取物进行细菌、真菌等培养,明确病原体的种类,以便针对性治疗。例如,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哪种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真菌培养可鉴定是曲霉菌、镰刀菌等。
2.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对于一些感染性角膜病,共聚焦显微镜可在活体状态下观察角膜组织内的病原体形态。例如,在真菌性角膜炎时,可观察到真菌的菌丝结构;在病毒性角膜炎时,可观察到病毒包涵体等,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
1.角膜共焦显微镜三维成像等
对于一些复杂的角膜病变,角膜共焦显微镜三维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角膜病变的层次和范围。例如,对于深部角膜病变的评估,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可对角膜病进行准确诊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各有特点,需要医生全面考虑并针对性地进行各项检查,以明确角膜病的具体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