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术后短时间内尿血多属正常,1-3天内创面修复致尿血常见。但也有异常情况,如创面出血增多可能因患者自身(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或手术相关因素,泌尿系统感染会刺激黏膜致尿血且伴其他症状。应对措施包括一般处理(休息、多饮水)和医疗监测(观察尿血情况、相关检查)。
一、术后短时间内尿血的正常情况
肾结石手术后短时间内出现尿血较为常见,这是因为手术过程中会对尿路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一般来说,术后1-3天内的尿血多属于手术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手术操作会破坏尿路黏膜等组织,血管破裂出血,血液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就表现为尿血。这种情况下尿血的颜色通常较鲜艳,量一般不会太多,随着创面逐渐愈合,尿血情况会逐渐减轻。
二、术后尿血可能的异常情况及原因
(一)创面出血增多
1.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方面: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凝血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而且术后恢复能力不如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创面出血增多的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弹性减退等问题,影响止血效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尿路组织更为娇嫩,术后如果活动不当等也可能导致创面出血,儿童的手术创面修复能力虽然相对较强,但如果受到外力刺激等,也可能引起尿血加重。
生活方式:术后患者如果过早剧烈运动,会使手术部位受到牵拉,导致原本已经开始修复的创面再次出血。比如患者术后过早下床进行大幅度的运动、弯腰、用力排便等,都可能影响手术创面的愈合,引起尿血增多。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本身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等,术后尿血的情况可能会比正常患者更严重,因为其自身的凝血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来止住手术创面的出血。
2.手术相关因素
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残留的小血管在术后可能会继续出血,从而导致尿血持续或加重。另外,如果手术器械对尿路组织的损伤范围较大,创面修复需要更长时间,也容易出现较长时间的尿血情况。
(二)泌尿系统感染
1.感染导致尿血
术后患者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会刺激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尿血。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术后更容易发生感染,需要特别注意尿道口的清洁等护理措施。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也是泌尿系统感染的高发人群,需要加强术后的抗感染预防措施。
感染的原因及影响:术后留置尿管等操作如果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就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感染发生后,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尿路组织的损伤,使得尿血情况更加复杂。而且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还可能向上蔓延,引起肾盂肾炎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三、出现术后尿血的应对措施
(一)一般处理
1.休息:患者应适当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减少对手术创面的牵拉,促进创面愈合,减轻尿血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要尽量安抚其情绪,避免其过度哭闹和剧烈活动,家长要密切看护。
2.多饮水:增加饮水量可以多产生尿液,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有助于减少血液在尿路中凝固形成血块的风险。一般建议患者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左右,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不适。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饮水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
(二)医疗监测
1.观察尿血情况:密切观察尿血的颜色、量、持续时间等变化。如果尿血颜色逐渐变浅,量逐渐减少,一般提示创面在逐渐愈合;如果尿血颜色鲜红,量增多,或者伴有血块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仔细观察尿液的外观变化,并准确记录。
2.相关检查: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安排尿常规、血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尿常规可以了解尿液中红细胞等的情况,血常规可以判断是否有感染等炎症指标的变化,泌尿系统超声可以查看手术创面的愈合情况以及是否有其他异常,如是否有血肿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或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更加注意操作的轻柔等,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