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临床检查观察龋坏程度(包括龋坏范围分浅、中、深龋及牙髓状态评估分可复性和不可复性牙髓炎)、X线片辅助判断(明确龋坏深度与牙髓关系及牙槽骨情况)、根据患者症状判断(依据疼痛症状和咀嚼功能影响)来综合判断龋齿严重程度。
一、临床检查观察龋坏程度
1.龋坏范围
浅龋:病变局限于牙釉质,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外观上可见牙齿表面有白垩色斑块或褐色斑点,用探针检查时有粗糙感或轻度卡住感觉。对于儿童来说,若处于混合牙列期,第一恒磨牙易患浅龋,可通过口腔检查器械细致观察牙面情况来判断。成年人的前牙邻面也可能发生浅龋,需用探针小心探查邻面有无脱矿等改变。
中龋: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患者可能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检查时可见龋洞形成,洞内有腐质,探针探及龋洞时敏感,牙齿外观上龋洞较浅龋时更明显,牙本质的色泽改变更显著,如牙齿表面形成较明显的棕色或黑褐色龋损区域。
深龋:病变达牙本质深层,患者对冷、热、酸、甜刺激反应较中龋更明显,有时食物嵌入龋洞会引起疼痛。检查可见龋洞较深,接近牙髓,洞内腐质多,探针探入深龋洞时疼痛明显,可观察到牙本质深层有较大范围的腐质存在,牙齿的破坏程度较中龋更严重,龋洞的深度和范围都有所增加。
2.牙髓状态评估
可复性牙髓炎:当龋坏接近牙髓时,牙髓受到刺激可能处于可复性炎症状态。患者在受到温度等刺激时出现短暂疼痛,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通过温度测试(冷测或热测)可发现牙髓对刺激的反应较敏感,但没有自发痛。对于儿童,由于其牙髓活力相对较旺盛,可复性牙髓炎的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需要结合病史和多次温度测试综合判断。
不可复性牙髓炎:如果龋坏进一步发展,感染波及牙髓,可导致不可复性牙髓炎。急性不可复性牙髓炎患者有自发痛、夜间痛、温度刺激加剧疼痛等症状;慢性不可复性牙髓炎患者可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但有不定时的自发痛史。通过牙髓活力测试等方法可以辅助判断牙髓是否处于不可复性炎症状态,如牙髓电活力测试可能显示牙髓活力异常。
二、X线片辅助判断
1.龋坏深度与牙髓关系
拍摄X线片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龋坏的深度以及与牙髓的关系。对于浅龋,X线片上可能仅能看到牙釉质局部的密度改变;中龋时,X线片可显示牙本质浅层有低密度影像;深龋时,能看到龋坏接近牙髓,牙本质深层有较明显的低密度区,且可观察到牙髓腔的情况,判断龋坏是否已经非常接近牙髓甚至波及牙髓。例如,在X线片上可以清晰看到第一恒磨牙的龋坏是否已经到达髓角附近,对于儿童的第一恒磨牙,由于其牙胚发育的特点,X线片检查尤为重要,能早期发现龋坏对牙髓的潜在影响。
2.牙槽骨情况
X线片还可以观察牙槽骨的情况,当龋齿伴有根尖周病变时,牙槽骨会出现吸收等改变。如果是慢性根尖周炎,牙槽骨可能有低密度的透射影;急性根尖周炎时,牙槽骨的改变可能相对更明显,可见根尖区有模糊的阴影等。对于成年人,长期的龋齿未得到治疗导致根尖周病变时,通过X线片能清楚看到牙槽骨的破坏程度,这对于判断龋齿的严重程度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三、根据患者症状判断
1.疼痛症状
浅龋一般无疼痛症状;中龋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有疼痛,但刺激去除后很快缓解;深龋除了外界刺激疼痛外,有时食物嵌入龋洞也会引起疼痛;当龋齿引发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时,会出现明显的自发痛、咀嚼痛等症状。对于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有拒食、哭闹等情况,尤其是在进食冷、热、酸、甜食物时的反应,以此来初步判断龋齿的严重程度。比如儿童在进食甜食后哭闹不止,可能提示龋齿已经比较严重,刺激到了牙髓等组织。
2.咀嚼功能影响
浅龋和中龋一般对咀嚼功能影响不大;深龋时,由于龋洞较深,牙齿的咬合力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不敢用患侧咀嚼;当龋齿导致牙齿缺失或者严重破坏,进而引起多个牙齿的咀嚼功能障碍时,说明龋齿已经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对于老年人,牙齿本身可能有一定的磨损等情况,若龋齿进一步加重,会明显影响其咀嚼功能,导致进食困难,进而影响营养摄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