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疝气是60岁以上老年人因腹壁薄弱和腹腔压力增高致腹腔内脏器突出形成的包块,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等,本质是腹壁结构退化与生理功能改变的结果。病因包括腹壁结构退化、腹腔压力增高及其他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上,站立或用力时腹股沟区或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嵌顿时有肠梗阻表现,通过体格检查、超声、CT等可诊断。治疗方面,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手术治疗是根治性方法,其中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特殊人群中,高龄患者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建议微创手术;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长期服用抗凝药者术前需暂停用药并桥接治疗。预防与日常管理上,需调整生活方式、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和腹壁力量强化。就医时机方面,发现可复性包块或轻度坠胀感时应常规就医,出现包块持续性疼痛等症状时应紧急就医。老人疝气通过规范诊疗可获良好预后,患者及家属应重视早期症状识别,积极配合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以降低复发风险。
一、老人疝气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老人疝气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因腹壁肌肉或筋膜组织薄弱、腹腔内压力增高导致的腹腔内脏器(如肠管、网膜等)通过腹壁薄弱区域突出形成的包块。其本质是腹壁结构退化与生理功能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见类型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等。
二、老人疝气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1.腹壁结构退化:随着年龄增长,腹壁肌肉纤维萎缩、胶原蛋白流失,导致腹壁强度下降。研究显示,70岁以上老年人腹壁弹性较年轻人群降低约40%(文献来源:《老年外科杂志》2018)。
2.腹腔压力增高:长期便秘、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等因素持续增加腹压。临床数据显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患者疝气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
3.其他危险因素:吸烟导致组织修复能力下降、肥胖增加腹壁负担、既往腹部手术史造成局部结构薄弱等。
三、老人疝气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站立或用力时腹股沟区/脐部出现可复性包块,平卧或休息后包块可自行消失。部分患者伴有坠胀感或轻度疼痛。
2.特殊表现:当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卡压)时,可出现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需紧急就医。
3.诊断方法:通过体格检查可确诊90%以上病例,超声检查可明确疝囊位置及内容物性质,CT对复杂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
四、老人疝气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1.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无法耐受手术的高危患者(如晚期肿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通过佩戴疝气带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且存在皮肤压迫损伤风险。
2.手术治疗:是根治性方法,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补片材料)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研究显示,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复发率低于3%,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手术降低50%(文献来源:《中华外科杂志》2020)。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龄患者(≥80岁):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建议采用微创手术方式缩短恢复时间。术后需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肺部并发症。
2.合并糖尿病者:血糖控制目标应严格控制在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以降低切口感染风险。
3.长期服用抗凝药者:需在术前5-7天暂停用药,改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具体方案需由心血管科会诊制定。
六、老人疝气的预防与日常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大便通畅(膳食纤维摄入量≥25g/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BMI≤24kg/m2)。
2.呼吸功能训练:慢性咳嗽患者建议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每日3次,每次10分钟,以增强膈肌力量。
3.腹壁力量强化: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适度核心肌群训练(如桥式运动),避免过度负重。
七、就医时机与紧急处理
1.常规就医:发现可复性包块或轻度坠胀感时,应及时到普外科就诊,完善超声检查明确诊断。
2.紧急就医:出现包块持续性疼痛、红肿发热、呕吐等症状时,提示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需立即前往急诊科。
老人疝气是老年常见外科疾病,通过规范诊疗可获得良好预后。患者及家属应重视早期症状识别,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以降低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