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肾结石的形成与代谢、局部、全身性疾病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代谢因素包括尿液成分异常、枸橼酸分泌减少;局部因素有尿路梗阻、尿路感染;全身性疾病涉及遗传性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生活方式因素包含水分摄入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需关注小孩饮水、饮食,有家族史者定期检查,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一、代谢因素
1.尿液成分异常
高钙尿症:正常情况下,肾脏会对钙进行调节,但部分小孩可能存在肠道吸收钙增多或者肾脏重吸收钙减少等情况,导致尿液中钙含量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原发性高钙尿症是儿童特发性高钙尿性肾结石的重要原因,当尿钙排泄量超过正常范围时,钙盐就容易在肾脏内沉积形成结石。
高草酸尿症:小孩如果摄入过多富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等,或者存在肠道疾病影响草酸的吸收与代谢,就可能出现高草酸尿。肠道对草酸的吸收增加或者内源性草酸产生过多,都会使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促进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高尿酸尿症:小孩嘌呤代谢紊乱时可出现高尿酸尿。比如,一些患有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疾病的小孩,或者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等)的小孩,尿酸排泄增加,尿液中尿酸浓度升高,容易形成尿酸结石。
2.枸橼酸分泌减少:枸橼酸是尿液中重要的抗结石物质,它能与钙结合,抑制钙盐结晶的形成。如果小孩体内枸橼酸分泌减少,就会降低对结石形成的抑制作用。例如,肾小管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枸橼酸分泌不足,从而增加肾结石形成的风险。
二、局部因素
1.尿路梗阻
小孩尿路结构异常,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输尿管瓣膜等,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尿液在梗阻部位以上淤积,使得尿液中晶体物质容易沉积,进而形成结石。例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小孩,尿液排出不畅,尿液中的成分逐渐浓缩,晶体物质沉淀,引发肾结石。
尿路异物也可能引起梗阻,如小孩误将小玩具等异物放入尿道,造成尿路梗阻,尿液滞留,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
2.尿路感染
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时,会破坏尿路黏膜,并且细菌可以作为结石形成的核心,促使晶体物质围绕其沉积形成结石。例如,变形杆菌等细菌能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尿液碱化,导致磷酸镁铵等晶体沉淀,引发感染性肾结石。
三、全身性疾病
1.遗传性疾病
一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小孩的代谢功能,增加肾结石的发病风险。例如,胱氨酸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肾小管对胱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的重吸收障碍,导致尿中胱氨酸浓度升高,进而形成胱氨酸结石。
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性疾病,如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等,会影响肾脏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调节,使得尿液成分改变,容易形成结石。
2.其他全身性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小孩,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钙升高,尿钙排泄增加,从而促进肾结石的形成。例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儿,由于甲状旁腺激素异常分泌,影响钙的代谢平衡,引发肾结石相关问题。
四、生活方式因素
1.水分摄入不足
小孩如果平时喝水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相对升高,容易析出形成结石。例如,在炎热的天气或者小孩不爱喝水的情况下,尿液得不到稀释,就增加了肾结石的发生几率。
2.饮食结构不合理
除了前面提到的高草酸、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外,高蛋白饮食也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高蛋白饮食会使尿液中尿酸、钙、磷等成分增加,促进结石形成。比如长期大量食用肉类等高蛋白质食物的小孩,肾脏排泄的相关物质增多,可能影响尿液成分平衡。
特殊人群(小孩)温馨提示
小孩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预防肾结石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家长要关注小孩的饮水量,保证小孩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一般建议年龄较小的小孩每隔一段时间就适当饮水。同时,要合理安排小孩的饮食,避免小孩过度摄入高草酸、高嘌呤、高蛋白等不利于肾脏健康的食物。对于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的小孩,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孩的身体状况,定期进行尿液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如果小孩出现腰腹部疼痛、血尿等疑似肾结石的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诊断,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理,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