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指尿液中存在红细胞需实验室检查检测到,其检测原理与多种因素相关,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病理性涉及泌尿系统及全身性疾病,发现尿潜血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不同人群尿潜血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重视,女性避经期,老年人警惕肿瘤及综合基础病。
尿潜血的检测原理
尿潜血试验主要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将色原物质氧化显色来进行检测。当尿液中存在红细胞时,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会参与反应从而使试验呈阳性。
尿潜血可能的原因
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尿潜血。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肾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肾小球的滤过膜通透性暂时改变,使得少量红细胞进入尿液。例如,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进行马拉松长跑后,可能会出现尿潜血情况,但一般这种情况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对身体不会造成长期不良影响。
女性月经期:女性在月经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潜血试验阳性。此时需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的时间,尽量避开月经期,以避免干扰检查结果。
病理性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炎症会损伤肾小球的滤过膜,导致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患者除了尿潜血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损伤泌尿系统的黏膜,导致红细胞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比如,肾结石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腹部疼痛、血尿(可表现为尿潜血阳性)等症状,结石越小越容易刺激黏膜引起出血。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导致尿潜血。例如,膀胱癌患者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尿潜血阳性,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身体容易出血,也可能出现尿潜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可出现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以及尿液中红细胞增多(尿潜血阳性)等表现。
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尿潜血,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凝血功能和血管通透性,进而引起尿潜血。
尿潜血的进一步检查及意义
当发现尿潜血阳性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原因。例如:
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泌尿系统的结构,是否存在结石、肿瘤、囊肿等病变。对于怀疑泌尿系统结石或肿瘤的患者,超声检查是初步筛选的重要方法。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脏的功能情况,有助于判断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尿液红细胞形态分析:通过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来鉴别血尿的来源是肾小球源性还是非肾小球源性。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多为正常形态。
不同人群尿潜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需要特别重视,因为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的原因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可能与感染等因素关系密切,且儿童尿潜血可能提示肾脏疾病的早期表现,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儿童留取尿液标本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污染等情况影响检查结果。
女性:女性在月经期留取尿液标本时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所以女性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应避开月经期。另外,女性泌尿系统解剖结构特殊,尿道短而宽,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从而导致尿潜血,若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要考虑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尿潜血时,要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也可能影响泌尿系统,导致尿潜血,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