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肿痛由细菌感染、局部刺激因素、全身因素引起,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及不同人群有差异表现,细菌感染致炎症反应,局部刺激因素不断刺激牙龈等,全身因素影响牙周组织对刺激反应或抵抗力等,牙龈红肿质地松软易出血,牙周袋有炎性分泌物伴口臭,牙槽骨吸收致牙齿松动移位,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表现各有特点。
细菌感染:牙菌斑中的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在牙周袋内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细菌产生的毒素和酶会破坏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导致组织红肿、疼痛。例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持续刺激牙周组织,引起炎症渗出和肿胀,进而产生疼痛。
局部刺激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面上的已钙化或正在钙化的菌斑及沉积物,包括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上的牙面上,龈下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下的牙面及牙周袋内。牙石会不断刺激牙龈,导致牙龈发炎、红肿、疼痛。比如,龈上牙石常与食物残渣、菌斑等混合,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造成肿痛。
食物嵌塞:食物残渣嵌塞在牙齿邻面,会引起牙龈乳头的急性炎症,出现牙龈红肿、疼痛,若不及时清除,可能发展为牙周炎,加重肿痛症状。例如,长期食用韧性较大的食物,容易导致食物嵌塞,细菌在嵌塞部位繁殖,刺激牙周组织,引发炎症肿痛。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牙套等修复体,会对牙龈和牙周组织产生不良刺激,导致牙龈发炎、肿胀、疼痛。比如,修复体边缘不贴合,会反复摩擦牙龈,引起牙龈组织的炎症反应,出现肿痛情况。
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如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影响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使牙周组织更容易发生炎症,出现肿痛。例如,妊娠期女性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牙龈对菌斑的敏感性增加,易发生妊娠期龈炎,出现牙龈红肿、疼痛等症状。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系统功能受到影响,机体对牙周致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牙周炎,且炎症反应可能更严重,肿痛症状更明显。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周组织的血管和神经病变,加上高血糖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使得牙周炎症难以控制,肿痛持续存在。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个体患重度牙周炎的风险,使得牙周组织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和炎症损伤,出现肿痛等症状。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影响宿主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程度,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在相同的局部刺激条件下,更易发生牙周炎肿痛。
牙周炎肿痛的表现
牙龈表现:牙龈红肿,颜色呈鲜红或暗红,质地松软,点彩消失。牙龈容易出血,在刷牙、进食硬物或触碰时,都可能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例如,轻轻刷牙时,牙龈就会有明显的出血现象。
牙周袋形成:牙周组织炎症导致牙周袋形成,牙周袋内会有炎性分泌物积聚,伴有口臭。牙周袋深度增加,用牙周探针检查时,可探及牙周袋深度超过正常范围(正常龈沟深度一般不超过3mm)。
牙槽骨吸收:随着病情进展,牙槽骨会发生吸收,牙齿可能出现松动、移位。早期牙槽骨吸收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吸收加重,牙齿的支持组织减少,牙齿的松动度会逐渐增加,影响咀嚼功能,同时肿痛可能会持续或加重。
不同人群的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牙周炎相对较少,但如果存在口腔卫生不良、乳牙龋坏未及时治疗等情况,也可能引发牙周炎肿痛。儿童可能表现为牙龈红肿、不敢咬合,影响进食,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出现哭闹、烦躁等表现。例如,患有乳牙牙周炎的儿童,常因牙龈肿痛而不愿用患病一侧牙齿咀嚼食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的牙周炎肿痛可能更为明显,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有关。除了牙龈红肿出血外,还可能因激素影响导致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增强,肿痛症状可能较非孕期更严重,且可能影响孕妇的进食和情绪。
老年人:老年人牙周炎肿痛多与长期口腔卫生不佳、牙齿磨耗、牙龈退缩等因素有关。老年人的牙槽骨吸收较为常见,牙齿松动度可能较高,肿痛可能持续存在,且常伴有多个牙齿的牙周问题,影响口腔功能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