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包括红眼病,二者在定义范畴、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膜炎病因多样,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表现为眼部异物感等症状及相应体征,需依病因治疗并注意不同年龄人群特点;红眼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起病急,有明显异物感等症状和体征,以局部抗菌药物治疗为主且需隔离,预防上要注意个人卫生等。
一、定义与范畴
结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是结膜组织在外界和机体自身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炎性反应的统称。结膜富含血管和淋巴管,当受到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等刺激时,易引发炎症。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如不注意眼部卫生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红眼病:其实是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俗称,属于结膜炎的一种类型,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常见于春秋季节,可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暴发流行,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等人群。
二、病因差异
结膜炎:病因多样,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有免疫性病变(如过敏性结膜炎)、外界刺激(如粉尘、化学物质、紫外线等)、全身疾病累及结膜(如风湿性关节炎等)。不同年龄人群病因有一定特点,儿童可能因玩耍时不注意卫生导致感染性结膜炎;老年人可能因全身免疫功能下降等易患非感染性或感染性较轻的结膜炎。
红眼病: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比如接触了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盆等物品而被感染。
三、临床表现区别
结膜炎:
症状:一般表现为眼部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流泪等,不同病因引起的结膜炎分泌物特点不同,感染性结膜炎多有分泌物,非感染性结膜炎分泌物较少。
体征:结膜充血,这是最常见的体征,还可能有结膜水肿、乳头增生、滤泡形成、假膜或真膜形成等。不同类型结膜炎体征有差异,如过敏性结膜炎常表现为结膜苍白水肿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不适而频繁揉眼等。
红眼病:
症状:起病急,通常双眼先后发病,患眼有明显的异物感、灼热感,眼部分泌物多,初期为浆液性,很快变为黏液脓性。
体征:结膜明显充血,以睑结膜和穹窿结膜最为显著,可伴有结膜下出血,严重时眼睑肿胀,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四、诊断与鉴别
结膜炎:主要通过病史、症状、体征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来明确病因。需要与其他有眼部充血等表现的疾病鉴别,如青光眼急性发作也可有眼部充血等表现,但青光眼还伴有眼压升高、视力急剧下降等特点,可通过眼压测量等进行鉴别。不同年龄人群诊断时需考虑其特殊情况,儿童患者诊断时要注意询问接触史等。
红眼病:根据典型的急性发病、眼部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结膜明显充血等表现可初步诊断,结合细菌学检查发现致病菌可确诊。需与病毒性结膜炎等其他类型结膜炎鉴别,病毒性结膜炎一般分泌物为水样,结膜下常有点状或片状出血等,可通过病原学检测等进行区分。
五、治疗原则
结膜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感染性结膜炎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非感染性结膜炎则根据病因进行抗过敏、抗炎等治疗。治疗时要注意根据患者年龄等调整用药,儿童患者应选用相对安全的药物剂型等。
红眼病:治疗以局部抗菌药物治疗为主,常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睡前可涂抗生素眼膏。同时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者使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儿童患者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安全,避免进入眼内引起不适等。
六、预防措施
结膜炎:
注意眼部卫生,不用手揉眼,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动物毛发等(对于过敏性结膜炎患者)。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不同年龄人群预防重点不同,儿童要家长帮助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老年人要注意增强体质,预防全身疾病累及结膜。
红眼病:
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等洗漱用品。
在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前往,可佩戴防护眼镜。儿童在集体场所如幼儿园等要注意集体防控,老师要监督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