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局部有黏膜颜色异常(如白色斑块)、充血水肿,进食及自发疼痛不适;婴幼儿患霉菌口腔炎可伴发热、拒食、烦躁,成人患霉菌口腔炎与免疫功能相关,严重时可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一、口腔局部症状
1.黏膜改变
颜色异常:霉菌口腔炎患者口腔黏膜会出现白色斑块状改变,常见于颊黏膜、舌、牙龈、上颚等部位。这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后,在黏膜表面形成菌丝和孢子的集合体。例如,在儿童中,若有奶瓶喂养不当等情况,易引发霉菌口腔炎,口腔黏膜上可观察到散在的白色小点,随后可融合成白色斑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婴儿可能因为口腔卫生不佳、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原因,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而成人若有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如糖尿病控制不佳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黏膜颜色及斑块改变。
充血水肿:病变部位的黏膜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以儿童为例,当霉菌感染累及口腔黏膜时,局部黏膜会发红、肿胀,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黏膜在霉菌感染时,充血水肿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这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如血液循环相对缓慢、组织修复能力减弱等有关。
2.疼痛不适
进食时疼痛:患者在进食时,尤其是进食辛辣、过热、过酸等刺激性食物时,疼痛会加剧。例如,儿童患霉菌口腔炎时,会出现拒食现象,因为口腔内的白色斑膜及炎症刺激会导致进食时疼痛,影响患儿的进食欲望。对于成人,若霉菌口腔炎影响到口腔的正常咀嚼和吞咽功能,进食时会感到明显疼痛,从而影响营养摄入。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通过哭闹、拒食等方式表达不适,而成人可能会以言语表述疼痛等。
自发疼痛:部分患者口腔局部会有自发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在一些严重的霉菌口腔炎病例中,即使不进食,也会感觉到口腔内有刺痛或灼痛等不适。对于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合并霉菌口腔炎时,自发疼痛可能较为剧烈,这是因为免疫系统的严重受损导致炎症反应更为强烈,对疼痛的感知更为敏感。
二、全身相关症状
1.婴幼儿可能出现的全身表现
发热:部分婴幼儿患霉菌口腔炎时可能伴有发热症状。这是因为机体对霉菌感染产生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一般体温多为低热,在37.5-38.5℃左右,但也有少数患儿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例如,当婴儿口腔霉菌感染较为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体温升高,同时伴有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表现。这是因为发热会使婴儿感到不适,而口腔的疼痛也会加重其烦躁情绪。对于婴儿,家长需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萎靡等,需及时就医。
拒食、烦躁:婴幼儿由于口腔疼痛明显,会出现拒食现象,进而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同时,因为身体不适,会表现出烦躁不安,难以安抚。例如,长期拒食可能会使婴儿体重增长缓慢,而烦躁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家长的护理及婴儿的康复。家长在发现婴儿有霉菌口腔炎相关表现时,应注意调整喂养方式,尽量提供温凉、易吞咽的食物,并及时带婴儿就医治疗霉菌感染。
2.成人可能出现的全身表现
免疫功能相关表现:对于成人,如果是因为免疫功能低下引发的霉菌口腔炎,如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可能会同时伴有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的潜在风险,或者出现原发病的相关表现。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在出现霉菌口腔炎时,可能同时有肺部等其他部位霉菌感染的可能,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人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合并霉菌口腔炎时,除了口腔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血糖波动较大、伤口不易愈合等糖尿病相关表现,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而霉菌感染又会影响血糖的控制。
乏力、消瘦:部分严重的霉菌口腔炎成人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长期的口腔疼痛导致进食减少,营养摄入不足,同时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消耗增加。例如,艾滋病患者合并严重霉菌口腔炎时,会出现明显的乏力、体重下降等情况,这是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系统,同时霉菌感染进一步加重机体的消耗,导致患者身体状况逐渐变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