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泪道堵塞是常见眼部问题,由先天性(如新生儿泪道发育不全)和后天性(眼部炎症、外伤、肿瘤等)因素致泪液无法正常排出,有流泪、感染风险,可通过泪道冲洗、造影、眼部检查诊断,新生儿多先保守按摩,无效后半岁后考虑探通术,成人可采用扩张、置管、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因与相关因素
先天性因素:新生儿双泪道堵塞较为常见,胎儿在发育过程中,泪道末端的Hasner瓣通常会在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自行开放,如果未能正常开放,就会导致泪道堵塞,这种情况在女性新生儿中相对多见一些,可能与胎儿时期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而且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家庭中,新生儿发生双泪道堵塞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后天性因素:
眼部炎症:如沙眼、结膜炎、泪囊炎等眼部炎症性疾病,炎症会导致泪道黏膜充血、肿胀,长期炎症刺激可能会使泪道发生粘连、狭窄甚至堵塞。例如慢性泪囊炎,炎症反复刺激泪囊区,使得泪囊与鼻泪管交界处黏膜肿胀,进而堵塞泪道。
外伤:眼部受到外伤,比如眼部的钝挫伤、锐器伤等,可能会直接损伤泪道结构,导致泪道堵塞。比如眼部手术过程中,也可能因为操作不当损伤泪道引起堵塞。
肿瘤:眼眶或鼻腔的肿瘤,如泪囊肿瘤、鼻腔肿瘤等,可能会压迫或侵犯泪道,造成泪道堵塞。例如泪囊区的肿瘤生长会占据泪道空间,阻碍泪液流通。
症状表现
流泪:这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不自觉地出现流泪现象,尤其是在受到风刺激、用眼过度等情况下,流泪症状可能会加重。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都可能出现流泪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眼部感染风险增加:由于泪液无法正常排出,泪囊内容易积聚细菌,增加了眼部感染的风险,可能会出现眼部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如果继发感染,会导致泪囊炎等疾病,进一步加重眼部不适。
诊断方法
泪道冲洗:是常用的诊断方法。通过将生理盐水注入泪道,根据冲洗液回流的情况来判断泪道是否堵塞以及堵塞的部位。如果冲洗液完全从原路返回,说明泪小点、泪小管堵塞;如果冲洗液部分返回,部分流入鼻腔,提示鼻泪管狭窄;如果冲洗液不能流入鼻腔,也不返回原路,说明泪道完全堵塞。
泪道造影: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泪道的形态和堵塞部位,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通过向泪道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摄片,能够观察到泪道各个部分的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眼部检查:包括裂隙灯检查等,观察眼部结膜、角膜等情况,排除其他眼部病变同时辅助判断泪道堵塞相关情况。裂隙灯可以详细查看眼部表面结构,如泪小点是否正常,有无红肿、狭窄等异常。
治疗方法
新生儿双泪道堵塞:对于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双泪道堵塞,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家长可以按摩泪囊区,每天数次,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内眼角向鼻根部轻轻按摩,通过按摩促使Hasner瓣开放。一般经过数周的按摩,部分新生儿的泪道可以逐渐通畅。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半岁以后可以考虑泪道探通术等治疗方法。
成人双泪道堵塞:
泪道扩张术:对于轻度的泪道狭窄,可以通过泪道扩张术来扩大泪道,改善泪液引流。
泪道置管术:适用于泪道堵塞较严重的情况,通过在泪道内放置硅胶管等,支撑泪道,保持泪道通畅。
鼻腔泪囊吻合术:是治疗泪道堵塞的常用手术方法,通过建立鼻腔和泪囊之间的新通道,使泪液能够通过新通道流入鼻腔,从而解决泪道堵塞问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家长在给新生儿进行泪囊区按摩时要特别小心,动作一定要轻柔,遵循正确的按摩方法和力度,避免损伤新生儿眼部组织。同时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眼部情况,如果流泪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眼部红肿、脓性分泌物等异常,要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双泪道堵塞时,往往可能合并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全身情况,控制好基础疾病。而且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眼部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观察泪道通畅情况。
儿童(非新生儿):儿童泪道堵塞的治疗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等综合考虑。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安抚和引导,让儿童配合治疗。同时要注意术后的眼部护理,避免儿童用手揉眼等不良行为,防止泪道再次堵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