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发生与细菌感染及易感因素有关,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因素。细菌感染中大肠埃希菌等常见,感染途径有上行、血行、淋巴道;易感因素包括女性生理结构、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女性因生理结构等孕期、更年期易感染;儿童泌尿系统发育未完善,表现非特异性易被忽视;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反复发作,常合并基础疾病且饮水少致风险高,需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处理尿路感染。
一、尿路感染的发生原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门诊尿路感染的80%-90%,在住院患者尿路感染中也较为常见。其他常见致病菌还有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女性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更容易由尿道上行至膀胱引发感染,这也是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于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感染途径:上行感染是尿路感染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即细菌从尿道外口进入尿道,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引起感染。此外,血行感染较少见,多发生于免疫力极低或严重烧伤等患者,细菌由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引起感染;淋巴道感染更为罕见,是通过相邻器官的淋巴管传播引起尿路感染。
(二)易感因素
1.女性生理结构:女性尿道短(约3-5cm)、直,且尿道外口靠近阴道口和肛门,会阴部的细菌容易污染尿道,从而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例如,性生活时容易将周围的细菌带入尿道引发感染。
2.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
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可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而引发感染。尿液潴留会使细菌生存的环境更适宜,且膀胱排空不完全时,残留尿液中的细菌难以被完全清除。
膀胱输尿管反流:指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的情况,多见于儿童,反流可使细菌随尿液逆流到上尿路,容易引发肾盂肾炎。
3.机体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且感染后容易反复发作。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力受到抑制,也容易遭受细菌侵袭引发尿路感染。
4.其他因素: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尿路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另外,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清洁不当,也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
二、不同人群尿路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女性
1.特点: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高,除了生理结构因素外,生育期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孕激素的作用,输尿管蠕动减弱,膀胱排空不完全,且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容易发生尿路感染;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尿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出现尿路感染。
2.相关因素:妊娠时的生理变化是导致女性妊娠期尿路感染的重要原因,孕期需要更加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同时要注意定期产检,监测尿液情况,一旦发生尿路感染要及时就医处理。
(二)儿童
1.特点:儿童尿路感染在婴儿期和学龄前儿童中相对常见,婴儿期女孩尿路感染发生率高于男孩,可能与女婴尿道短、易受粪便污染等有关;学龄前儿童男孩尿路感染发生率相对增加,可能与包皮过长、包茎等局部因素有关。儿童尿路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哭闹、拒食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
2.相关因素:儿童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如存在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情况较常见,这是儿童尿路感染的易感因素之一。对于儿童尿路感染,要注意保持尿道口清洁,及时更换尿布,对于存在泌尿系统畸形的儿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或监测,以预防尿路感染的反复发生。
(三)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部分老年人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尿频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诊。而且老年人尿路感染容易反复发作,治疗相对困难。
2.相关因素: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和泌尿系统的功能。此外,老年人常因尿频而不敢多饮水,导致尿液冲刷细菌的作用减弱,也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风险。对于老年人尿路感染,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同时注意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保持尿路通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