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肥大是经产妇易患的疾病,病因有慢性子宫肌层炎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雌激素持续刺激等,临床表现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压迫症状等,诊断靠妇科检查、B超、病理检查,治疗分保守(针对病因、对症)和手术,育龄期、更年期、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子宫肥大是指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厚度超过2.5cm以上,伴有不同程度子宫出血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经产妇,一般经产妇更容易出现子宫肥大的情况,这与多次妊娠、分娩等因素有关。
二、常见病因
1.慢性子宫肌层炎症:长期的慢性子宫肌层炎症会引起子宫肌层纤维增生,导致子宫肥大。例如,女性在产后或流产后,如果发生宫腔内感染,炎症蔓延至子宫肌层,就可能引发慢性子宫肌层炎症,进而导致子宫肥大。
2.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会使子宫均匀增大。这种情况在有生育史、多次人工流产史的女性中相对常见,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使得内膜细胞侵入肌层。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也可能导致子宫肥大,尤其是多发性子宫肌瘤,多个肌瘤使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当肌瘤数量较多或体积较大时,会引起子宫整体增大。
4.雌激素持续刺激:雌激素持续刺激会使子宫肌层肥厚。例如,长期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药物或保健品,或者患有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导致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都可能使子宫肌层在雌激素的长期作用下增厚,从而出现子宫肥大。
三、临床表现
1.月经改变: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例如,原本月经周期规律,经期3-7天,经量适中的女性,可能会出现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经量较之前明显增多,甚至可能导致贫血。
2.腹部包块:部分患者可在下腹部摸到增大的子宫,尤其是子宫肥大较明显时。在清晨膀胱充盈时,这种包块更容易被触及。
3.压迫症状:当子宫肥大压迫膀胱时,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压迫直肠时,可出现便秘等症状。例如,子宫向前压迫膀胱,会使患者频繁产生尿意,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的大小、形态、质地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子宫是否存在肥大的情况,以及肥大的大致程度。
2.B超检查:B超是诊断子宫肥大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子宫的大小、肌层厚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通过B超测量子宫肌层厚度,如果超过2.5cm,结合临床症状等可以辅助诊断子宫肥大。
3.病理检查:对于一些疑似有恶性病变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检查。通过取子宫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以明确子宫肥大的性质,排除子宫肉瘤等恶性疾病。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慢性子宫肌层炎症引起的,需要根据病原体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抗生素等控制炎症;如果是雌激素持续刺激导致的,需要调整相关的激素水平,停止使用可能导致雌激素升高的药物等。
对症治疗:对于月经量增多导致贫血的患者,需要补充铁剂等纠正贫血;对于有压迫症状的患者,可根据具体压迫情况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通过调整体位等缓解尿频、便秘等症状。
2.手术治疗:如果子宫肥大非常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怀疑有恶性病变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综合考虑后决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如果发现子宫肥大,需要关注月经情况以及是否有生育计划等。如果有生育计划,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评估子宫肥大对妊娠的影响,如是否会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监测和预防措施。
2.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出现子宫肥大时,需要警惕是否有恶性病变的可能。因为更年期女性是一些妇科恶性肿瘤的高发人群,所以需要密切随访,定期进行妇科检查、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如果合并子宫肥大,需要密切监测子宫情况以及孕妇的身体状况。因为子宫肥大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收缩功能等,在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增加产后出血等风险,所以需要在产前进行充分评估,制定合适的分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