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盆腔痛(慢性盆腔痛、痛经)、非盆腔痛(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孕、性交不适及其他特殊症状,不同患者症状表现有差异,有相关病史者需警惕该病。
一、疼痛症状
(一)盆腔痛
1.慢性盆腔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20%-90%有慢性盆腔痛,多为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大,有的患者疼痛呈进行性加重趋势,与月经周期相关,常于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经期第1天最剧,以后逐渐减轻,持续整个经期。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异位内膜病灶受卵巢激素影响,出现周期性出血,刺激局部神经末梢有关。
2.痛经:
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即初潮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痛经,且随病程进展,痛经逐年加剧。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阴道或大腿,疼痛程度不一,严重者需卧床休息或服用强效止痛药,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研究表明,异位内膜在盆腔内种植,当月经来潮时,异位内膜组织出血,局部炎症反应加重,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等含量升高,导致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痉挛,从而引起痛经。
(二)非盆腔痛
1.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
若异位内膜侵犯肠道,可出现与月经相关的腹痛,表现为下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还可伴有腹泻、便秘,或有周期性便血,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症状。例如,异位内膜侵犯直肠、乙状结肠时,在月经期间,异位内膜出血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异常、痉挛,从而引发腹痛、排便改变等症状。
2.泌尿系统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
当异位内膜侵犯膀胱时,可出现与月经相关的尿频、尿急、尿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周期性血尿。这是因为异位内膜在膀胱黏膜下生长,月经周期中异位内膜出血,刺激膀胱黏膜,引起膀胱刺激症状和血尿。若异位内膜侵犯输尿管,可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出现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与梗阻程度相关,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
二、月经异常
(一)经量增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约15%-30%出现经量增多,表现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延长。其发生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子宫肌层收缩,导致子宫收缩不协调有关,也可能与合并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等疾病有关。例如,异位内膜病灶影响子宫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子宫内膜面积相对增大,或影响子宫的收缩功能,从而导致经量增多。
(二)经期延长
部分患者月经经期可超过7天,长达10-15天。这是由于异位内膜病灶干扰了子宫内膜的正常剥脱和修复过程,使得子宫内膜剥脱时间延长,修复不完全,从而导致经期延长。
三、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其不孕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有关,异位内膜病灶可引起盆腔内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炎性介质,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运输;异位内膜病灶还可能影响卵巢的排卵功能,导致排卵障碍;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可能发生改变,机体对胚胎的免疫排斥反应增强,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四、性交不适
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病变导致子宫后倾固定的患者,性交时由于碰撞或子宫收缩上提,引起疼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异位内膜病灶在性交过程中受到刺激,引起局部疼痛,且月经前盆腔充血,异位病灶充血加重,疼痛症状更明显。
五、其他特殊症状
当异位内膜种植在其他特殊部位时,可出现相应部位的周期性症状,如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在剖宫产瘢痕处触及结节,经期结节增大,伴有疼痛;脐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在脐部出现周期性结节、疼痛及出血等症状。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痛经对生活和生育的影响,而年长女性可能更侧重于慢性盆腔痛对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等,更应警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