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尿路感染的病原体来源包括内源性真菌定植(人体自身真菌移位)和外源性真菌侵入(医源性操作相关及环境因素),宿主相关易感因素有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和获得性)、基础疾病影响(糖尿病、泌尿系统结构异常)、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破坏菌群平衡。
一、真菌性尿路感染的病原体来源
(一)内源性真菌定植
人体自身存在一定的真菌定植情况,例如口腔、胃肠道等部位正常定植的念珠菌等真菌,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可能移位至泌尿系统引发感染。正常情况下,这些部位的真菌与人体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但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这种平衡被打破,真菌就有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蔓延等途径进入泌尿系统导致感染。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更容易出现肠道等部位的真菌移位至泌尿系统引发感染。
(二)外源性真菌侵入
1.医源性操作相关
在泌尿系统相关的侵入性操作中,如导尿术、膀胱镜检查等,若操作过程中未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外界环境中的真菌就有可能侵入泌尿系统引起感染。例如导尿时,尿道外口的真菌可能随着导尿管插入而进入膀胱,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导尿管成为真菌侵入并定植的重要途径,因为导尿管为真菌提供了附着和繁殖的表面,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感染风险逐渐增加。
对于接受泌尿系统手术的患者,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环境中的真菌颗粒等也可能在手术操作中进入泌尿系统,增加术后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
2.环境因素
医院环境中的真菌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医院的空气、医疗器械表面等可能存在真菌,当患者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接触到真菌并感染泌尿系统。例如重症监护病房中,由于患者病情复杂,免疫抑制治疗应用较多,且环境中真菌污染相对较高,患者发生真菌性尿路感染的风险较普通病房患者明显升高。
二、宿主相关易感因素
(一)免疫功能低下
1.先天性免疫缺陷
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等,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存在先天性缺陷,对真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发生真菌性尿路感染。这类患者从出生后就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由于自身免疫不能有效抵御真菌的侵袭,真菌容易在泌尿系统定植并引发感染。
2.获得性免疫缺陷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过程中,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放疗也可能损伤机体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使患者更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例如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对真菌的吞噬和杀灭能力下降,泌尿系统就成为真菌容易侵入和繁殖的部位。
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是真菌性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艾滋病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当计数低于一定水平时,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几乎丧失,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
(二)基础疾病影响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念珠菌等真菌的生长,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影响泌尿系统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导致局部防御功能下降。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膀胱可能出现神经源性膀胱,导致尿液潴留,尿液潴留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容易引发真菌性尿路感染。
2.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泌尿系统存在结石、畸形等结构异常时,容易导致尿液引流不畅。例如泌尿系统结石可引起尿路梗阻,使尿液在局部积聚,真菌容易在局部定植繁殖。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泌尿系统畸形患者,尿液排出受阻,增加了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因为尿液潴留会使局部真菌浓度升高,且引流不畅影响了机体对真菌的清除作用。
(三)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抑制有益菌的生长,从而导致真菌过度增殖。例如长期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广谱抗菌药物,在抑制细菌感染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肠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失调,念珠菌等真菌大量繁殖,进而移位至泌尿系统引起感染。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相对较弱,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时发生真菌性尿路感染的风险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