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尿路梗阻是尿液从膀胱流出到体外路径受阻,包括膀胱和尿道梗阻,常见病因有年龄相关、疾病及生活方式因素,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膀胱刺激症状、肾功能损害,诊断靠影像学和尿流动力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儿童和老年人治疗有特殊性。
一、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
儿童:先天性因素较为常见,比如先天性后尿道瓣膜,这是男性儿童下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导致后尿道出现瓣膜样组织,阻碍尿液排出;还有先天性尿道狭窄,可能是尿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狭窄段,影响尿液通过。
老年人:前列腺增生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年龄增长,男性体内性激素平衡失调,前列腺逐渐增生,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引起下尿路梗阻。此外,老年男性的尿道结石也可能导致下尿路梗阻,结石阻塞尿道腔,使尿液排出受阻。
疾病因素
膀胱颈部病变:如膀胱颈部挛缩,可由慢性炎症等引起,膀胱颈部肌肉、纤维组织增生,使膀胱出口狭窄。
尿道病变:尿道结石、尿道肿瘤等会直接阻塞尿道,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道外伤后形成的瘢痕狭窄也会造成下尿路梗阻。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饮酒、久坐等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的发生发展有关,从而间接导致下尿路梗阻风险增加。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功能受损,也可能影响下尿路的正常排尿功能。
二、临床表现及影响
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起始缓慢、尿线变细、射程变短、尿流无力、排尿间断等。例如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排尿时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尿出,尿线像细线一样,而且尿不远。
膀胱刺激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由于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尿液不能完全排空,膀胱有效容量减少,导致尿频;同时,膀胱过度充盈时,容易引起膀胱痉挛,出现尿急、尿痛等表现。
肾功能损害:长期下尿路梗阻会导致膀胱内压力升高,尿液反流至输尿管、肾盂,引起肾积水,进而影响肾功能,严重时可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食欲减退、贫血、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前列腺的大小、形态,以及膀胱内是否有残余尿等情况。经腹部超声检查简便易行,能初步了解膀胱和前列腺的大致情况;经直肠超声检查对前列腺的观察更为精确,可以测量前列腺的体积等。
CT及MRI检查:对于诊断尿道、膀胱颈部等部位的病变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显示组织结构,帮助判断梗阻的部位和病因。例如可以发现尿道内的结石、肿瘤等病变。
尿流动力学检查:通过测定膀胱排尿功能和尿道阻力等指标,评估下尿路梗阻的程度和膀胱的功能状态。例如可以测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压力等参数,了解排尿时的动力情况。
四、治疗原则及相关考虑
非手术治疗
对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如果症状较轻,未引起严重的排尿困难和并发症,可以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前列腺超声等。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饮酒、久坐等不良习惯,睡前减少饮水等。
针对尿道结石等病变:较小的尿道结石可以尝试通过尿道注入润滑剂后,用尿道探子将结石推回膀胱,再按膀胱结石处理;或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等方法,但需要根据结石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手术治疗
前列腺增生:如果患者症状严重,如出现严重的排尿困难、反复尿潴留、血尿、肾功能损害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等。不同的手术方式有其适应证和相对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前列腺大小等因素综合考虑。
尿道狭窄:可根据狭窄的程度和部位选择尿道扩张术、尿道内切开术或尿道成形术等。例如对于短段的尿道狭窄,可以先尝试尿道扩张术;对于较长段或复杂的尿道狭窄,可能需要进行尿道成形术来重建尿道的连续性。
膀胱颈部挛缩:一般需要手术切开膀胱颈部或行膀胱颈部Y-V成形术等,以解除梗阻。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如果存在下尿路梗阻,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先天性后尿道瓣膜的儿童,要及时进行干预,因为长期梗阻会严重影响肾功能,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老年人由于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下尿路梗阻时,需要充分评估全身状况,选择对全身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做好全面的评估和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