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及并发症观察护理和健康指导。术前需病情观察、取半卧位、暂禁食等;术后有一般护理、切口护理、引流管护理、鼓励活动等;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粘连等;健康指导涵盖饮食、活动、复诊等方面。
一、术前护理
1.病情观察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密切观察其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变化情况。儿童急性阑尾炎可能症状不典型,要留意其精神状态、有无呕吐等表现。例如婴儿可能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考虑基础病对阑尾炎病情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发生阑尾炎时,感染不易控制,更要加强血糖监测基础上的病情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体温方面,若患者出现发热,要观察发热的热型等情况。脉搏会随着病情变化而有相应改变,如阑尾穿孔时可能出现脉搏增快等情况。
2.体位
一般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引流,使炎性渗出物积聚在盆腔,减少毒素吸收,同时也可减轻腹肌紧张,缓解疼痛。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协助其采取舒适的半卧位姿势,确保安全。
3.饮食
暂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可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减少胃肠道内容物漏入腹腔。对于婴幼儿,要注意胃肠减压管的护理,防止脱出等情况。同时,要保证患者的营养支持,通过静脉补充足够的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二、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体位:患者血压平稳后可取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促进呼吸和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耐受情况调整体位,确保舒适且不影响病情恢复。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至平稳。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其各脏器功能相对较弱,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隐匿,要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有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早期迹象。
2.切口护理
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压痛等情况。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敷料渗湿,要及时更换。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切口的保护,避免其搔抓切口。
3.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记录。例如,若引流液量突然增多或颜色发生变化,要及时报告医生。对于带有引流管的患儿,要防止其牵拉引流管导致脱出。
4.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一般术后24小时即可鼓励患者在床上翻身、活动四肢,术后1-2天可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同时也有利于呼吸和血液循环。但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情况适度调整活动量,如老年患者活动要循序渐进。
三、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切口感染
表现为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局部红、肿、热、痛。要加强切口护理,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感染的切口,要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引流脓液。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防止感染扩散。
2.腹腔脓肿
表现为术后体温持续不降或下降后又升高,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要协助医生进行脓肿引流等处理,同时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其腹部体征变化,及时发现腹腔脓肿情况。
3.肠粘连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是预防肠粘连的重要措施。对于有肠粘连表现的患者,如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要及时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措施。对于小儿患者,因其自身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重视早期活动预防肠粘连。
四、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
告知患者术后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半流质过渡到正常饮食,注意饮食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要求有所不同,如儿童要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以促进生长发育,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
2.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如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等。对于小儿患者,家长要协助其进行适当的活动,但要注意安全。
3.复诊指导
告知患者若出现腹痛、发热、切口异常等情况要及时复诊。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复诊的重要性,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复诊时要重点告知医生基础病情况,以便综合评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