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与慢性阑尾炎在发病情况、症状表现、体征特点、辅助检查及诊断鉴别方面存在不同。急性阑尾炎起病急,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等典型症状,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明显压痛等体征,血常规等有相应改变,需与右侧输尿管结石等鉴别;慢性阑尾炎起病隐匿,有右下腹部间断隐痛等症状,右下腹压痛较轻等体征,钡剂灌肠等有相应表现,需与回盲部结核等鉴别。
一、发病情况
急性阑尾炎:起病较急,多为突然出现的右下腹部疼痛等症状,病情发展相对迅速。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如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相关研究表明不良饮食习惯可能影响阑尾的正常功能,从而诱发急性阑尾炎。
慢性阑尾炎: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且迁延不愈,可反复出现右下腹部隐痛等不适。各年龄段均可能患病,生活方式上长期的不良习惯,如久坐、缺乏运动等可能与慢性阑尾炎的发生有一定关联,病史方面,既往有过阑尾相关轻微炎症等情况可能增加慢性阑尾炎的发生几率。
二、症状表现
急性阑尾炎: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多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部,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甚至更高,查体时右下腹麦氏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等。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急性阑尾炎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症状相对较轻,但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慢性阑尾炎:主要症状为右下腹部间断性隐痛或胀痛,疼痛程度较轻,可在劳累、受凉等情况下诱发或加重,一般无明显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查体时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位置相对固定。不同性别在症状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经常剧烈运动的人群可能因阑尾受到刺激等出现慢性阑尾炎相关症状。
三、体征特点
急性阑尾炎: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有固定而明显的压痛,是急性阑尾炎重要的体征。有时可伴有肌紧张、反跳痛,这提示阑尾炎症刺激腹膜。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腹壁较薄,体征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压痛部位通常也在右下腹部。老年人因机体反应性差,肌紧张等体征可能不明显,但仍有压痛存在。
慢性阑尾炎:右下腹压痛程度较轻,范围较局限,有时可触及条索状的阑尾增粗。压痛部位相对固定,一般无明显肌紧张和反跳痛。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因阑尾长期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导致慢性阑尾炎体征相对更易被发现,但也可能因长期的劳累等因素使体征不典型。
四、辅助检查
急性阑尾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一般白细胞可升高至(10-20)×10/L左右,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70%以上。腹部B超检查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周围炎性渗出等情况,对于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B超是较为安全的检查方式。CT检查对于诊断不典型的急性阑尾炎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
慢性阑尾炎:血常规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白细胞计数多在正常范围。钡剂灌肠检查可见阑尾显影不规则、狭窄、僵硬等情况,对于诊断慢性阑尾炎有一定价值,但存在一定的辐射风险,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腹部超声检查有时可发现阑尾壁增厚等情况,但不如急性阑尾炎时明显。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主要根据典型的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等)及辅助检查(血常规、B超等)进行诊断。需与右侧输尿管结石、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相鉴别。右侧输尿管结石多表现为阵发性腰部或腹部绞痛,向会阴部放射,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B超可发现输尿管结石影;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腹痛可在脐周及右下腹,压痛部位不固定,血常规中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
慢性阑尾炎:主要依靠病史(反复右下腹部隐痛等)、体征(右下腹轻度固定压痛)及钡剂灌肠等检查进行诊断。需与回盲部结核、克罗恩病等疾病相鉴别。回盲部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回盲部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表现,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阳性;克罗恩病可表现为右下腹部疼痛、腹泻、腹部包块等,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呈节段性、跳跃性炎症,有纵行溃疡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