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如大肠埃希菌、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等感染)、尿道损伤(器械检查或性生活损伤)、尿道梗阻(结石、狭窄、前列腺增生等)、局部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及不良生活习惯(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憋尿)。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尿道炎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大肠埃希菌容易从肛门周围侵入尿道引发感染。在性生活活跃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性生活时的机械性摩擦可能会将细菌带入尿道,增加感染风险。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通过皮肤伤口或其他途径进入尿道引起感染,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葡萄球菌等细菌的侵袭引发尿道炎。
2.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有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中,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例如,支原体中的解脲支原体、衣原体中的沙眼衣原体可定植在尿道黏膜,引起尿道炎症反应,出现尿道分泌物增多、尿痛等症状。青少年及年轻成年人由于性活动较为频繁,感染支原体、衣原体尿道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3.淋球菌感染
主要通过不洁性接触传播,是淋病的主要病原体。在淋病高发地区,淋球菌尿道炎的发病率较高。感染后短期内会出现尿道脓性分泌物、排尿灼热感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附睾炎、盆腔炎等并发症,对生殖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二、尿道损伤
1.器械检查损伤
如导尿、尿道镜检查等医疗器械操作时,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导致局部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引发尿道炎。老年人由于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尿道器械检查后发生尿道炎的风险可能更高。例如,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需要进行导尿操作时,若操作不规范或术后护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尿道感染。
2.性生活损伤
过于剧烈的性生活可能会造成尿道黏膜的擦伤,使细菌有可乘之机侵入尿道引起炎症。年轻女性在性生活中若不注意卫生和适度,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性生活时用力过猛或使用不当的性器具等都可能导致尿道损伤,进而引发尿道炎。
三、尿道梗阻
1.结石或狭窄
尿道结石:尿道内的结石会阻塞尿道,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尿道内潴留,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容易引发尿道炎。男性尿道结石相对女性更为常见,尤其是前列腺增生合并尿道结石的患者,由于排尿困难,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尿道狭窄:先天性尿道狭窄或后天性尿道狭窄(如尿道外伤后瘢痕形成)会使尿道管径变窄,尿液排出受阻,尿液残留增加感染几率。老年男性由于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尿道狭窄的情况较为常见,长期的尿道狭窄会反复引发尿道炎。
2.前列腺增生
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时,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梗阻,尿液排出不畅。尿液潴留易滋生细菌,引发尿道炎。而且前列腺增生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也增加了尿道炎的发病风险。
四、局部免疫力下降
1.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所以糖尿病患者发生尿道炎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很多。而且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尿道炎,病情往往较难控制,容易反复发作。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
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尿道炎。这类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尿道健康,一旦出现尿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他们的感染情况可能较为复杂,治疗也需要更加谨慎。
五、不良生活习惯
1.不注意个人卫生
尤其是女性,不经常清洗外阴、不勤换内裤,会使尿道周围滋生大量细菌,增加尿道炎的发病风险。儿童由于自理能力较差,如果家长没有帮助其做好外阴清洁,也容易引发尿道炎。比如,女婴的尿道短,若diaper(尿布)更换不及时,尿液和粪便污染尿道周围,就容易导致细菌感染。
2.长期憋尿
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尿液中的细菌不能及时排出,容易逆行感染尿道引发尿道炎。司机、办公室工作人员等长期憋尿的人群是尿道炎的高发人群。例如,司机在长途驾驶时往往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厕所而长期憋尿,这就增加了尿道炎的发病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