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一般症状(部分无症状,部分有尿路刺激症状,症状不典型,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严重时可致全身症状及累及其他器官)、实验室检查(尿液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真菌菌丝或孢子,尿液真菌培养阳性为重要依据且需注意标本采集无菌操作)、影像学检查(超声可观察肾脏、尿路及膀胱情况,CT可更精细观察泌尿系统结构),有创检查时需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等人群检查需考虑差异及风险。
一、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与其他类型尿路感染表现相似,但真菌性尿路感染患者的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在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中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反应性较差,尿路刺激症状不如年轻患者典型;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本身尿路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患真菌性尿路感染时症状可能与普通细菌感染的女性尿路感染症状有一定重叠,但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特殊表现:严重的真菌性尿路感染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若真菌血行播散还可能累及其他器官,出现相应器官受累的表现,如累及肺部可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尿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尿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提示尿路存在炎症反应,但白细胞升高并非真菌性尿路感染所特有,其他细菌感染等也可引起白细胞升高。
真菌菌丝或孢子:镜检尿液沉渣时,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具有重要提示意义。但镜检阳性率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留取尿液标本的方法、尿液中真菌数量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尿液镜检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相对较少见,而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更容易受到真菌侵袭,尿液镜检发现真菌相关成分的机会相对增加。
2.尿液真菌培养:
阳性结果意义:尿液真菌培养阳性是诊断真菌性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若培养出致病性真菌,结合临床症状基本可确诊。不同种类真菌在培养特性上有一定差异,通过培养鉴定出具体真菌种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病情及指导治疗。例如,念珠菌是引起真菌性尿路感染较常见的病原菌,通过培养鉴定出念珠菌可明确致病菌种。
培养注意事项:尿液培养时要注意标本采集的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污染。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其尿液标本采集更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因为留置导尿管是真菌性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类患者尿液培养阳性对真菌性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更高。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肾脏及尿路结构观察: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以及输尿管、膀胱等尿路结构是否存在异常。真菌性尿路感染可能引起肾脏形态、结构的改变,如肾脏脓肿形成时超声可发现肾脏内异常回声区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肾脏超声检查对于评估真菌性尿路感染是否累及肾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超声可早期发现肾脏病变;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肾脏结构和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退变,超声检查时需要更细致地观察肾脏及尿路结构变化。
膀胱情况:超声可观察膀胱壁是否光滑、有无增厚等,真菌性尿路感染可能导致膀胱壁改变,如出现膀胱黏膜充血、水肿等表现。
2.CT检查:
更精细结构观察: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结构的显示比超声更清晰,能更准确地发现肾脏、输尿管等部位的微小病变,如真菌性脓肿、尿路梗阻等情况。在怀疑真菌性尿路感染且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考虑进行CT检查。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特殊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合并真菌性尿路感染时,CT检查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泌尿系统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四、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创检查时)
当通过上述检查仍难以明确诊断,且临床高度怀疑真菌性尿路感染时,可能需要进行有创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如经皮肾穿刺活检等。通过对肾脏组织等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是否有真菌菌丝侵入组织等病理改变,从而明确诊断。但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在不同年龄、身体状况人群中需谨慎评估利弊,如儿童进行有创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其耐受程度和潜在风险,老年患者若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进行有创检查时要做好相应的风险评估和准备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