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齿是儿童常见口腔疾病,由细菌、饮食、宿主、时间等因素致牙齿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初期有白垩色斑块,进展期成龋洞伴不同程度症状,严重可致牙髓等炎症,可通过口腔清洁、饮食管理、窝沟封闭、定期检查预防,特殊人群儿童需家长监督配合治疗以促进口腔健康恢复。
一、定义
儿童龋齿也称为儿童蛀牙、虫牙,是儿童口腔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细菌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儿童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
二、病因
1.细菌因素
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儿童口腔中如果变形链球菌等产酸细菌数量较多,这些细菌会利用儿童食物中的糖类(如蔗糖等)产酸,酸会逐渐腐蚀牙齿硬组织。例如,儿童经常进食糖果、蛋糕等含糖量高的食物,就为细菌产酸提供了底物,增加了患龋齿的风险。
2.饮食因素
儿童的饮食结构如果不合理,过多摄入含糖食品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糖果、甜饮料、白面包等,这些食物容易黏附在牙齿表面,被口腔细菌分解产酸,从而破坏牙齿。而且儿童可能有不良的进食习惯,比如频繁夜奶,夜间睡眠时口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牙齿长时间受到酸性物质的侵蚀,更容易发生龋齿。
3.宿主因素
儿童牙齿的矿化程度相对较低,乳牙的矿化程度比恒牙低,更易被酸腐蚀。另外,儿童的牙齿形态、排列等如果存在异常,如牙齿排列不整齐、有深的窝沟等,食物残渣和细菌更容易残留,难以清洁,增加龋齿发生的可能性。例如,牙齿的窝沟点隙处,牙刷难以清洁到位,细菌容易在这些部位滋生产酸,导致龋齿。
4.时间因素
牙齿与致龋因素接触的时间越长,发生龋齿的概率越高。儿童如果长时间含着奶瓶睡觉,奶瓶中的奶液会不断接触牙齿,给细菌产酸提供持续的条件,从而引发龋齿。
三、临床表现
1.初期表现
牙齿表面可能会出现白垩色斑块,这是牙齿脱矿的表现,此时儿童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症状,但牙齿硬组织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例如,乳牙的咬合面或者邻面可能会出现白色或者微黄的斑块,表面不光滑。
2.进展期表现
随着龋齿的发展,病变部位会变成棕色或者黑色的龋洞。当龋洞累及到牙本质浅层时,儿童可能在进食甜酸食物时出现敏感症状,但是刺激去除后症状会消失。如果龋洞累及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时,儿童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症状,可以是冷热刺激痛、食物嵌塞痛等。例如,儿童吃冰淇淋时会感到牙齿疼痛,或者食物掉进龋洞后疼痛加剧。
3.严重情况
龋齿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牙髓炎症甚至根尖周炎症。此时儿童会出现剧烈疼痛,可以表现为夜间痛、自发痛,疼痛可能放射到面部,同时可能伴有牙龈肿胀、咬合痛等症状严重影响儿童进食和睡眠。
四、预防措施
1.口腔清洁
婴幼儿期:在婴幼儿喝完奶或者吃完辅食后,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者指套牙刷轻轻擦拭婴儿的牙齿,清除口腔内的奶渍等。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逐渐引导儿童使用儿童专用的软毛牙刷刷牙,建议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可以有效清除牙齿表面及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和细菌防止龋齿。
饮食管理:控制儿童含糖食物的摄入频率及量减少饮用甜饮料,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如蔬菜、水果等。同时,避免儿童频繁夜奶,在儿童1岁左右可以逐渐减少夜间喂奶的次数,夜间喂奶最好选择白开水。
窝沟封闭:对于儿童的恒磨牙,在牙齿完全萌出后可以进行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将窝沟封闭剂材料涂布于牙齿窝沟处,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可以有效阻止细菌及食物残渣进入窝沟,预防窝沟龋发生。一般儿童在6-7岁左右可以做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11-13岁左右做第二恒磨牙窝沟封闭。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儿童每半年到口腔医院或者口腔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等口腔问题并及时处理例如,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儿童牙齿上早期白垩色斑块等病变,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龋齿进一步发展。
五特殊人群(儿童)注意事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预防和治疗龋齿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家长要监督儿童正确刷牙,因为儿童可能不能很好地掌握刷牙方法导致刷牙不彻底。同时,要关注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引导儿童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在治疗龋齿时,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尽量减少儿童痛苦,而且要向儿童耐心解释治疗过程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保障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的落实让儿童能够配合治疗促进口腔健康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