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狭窄是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病因有先天性、外伤性、医源性等,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及可能的其他症状,诊断方法包括尿道探子、造影、膀胱镜检查,治疗有扩张术和手术等,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病因
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精阜肥大等,这些多在出生时就已存在,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所致。例如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可能是尿道外口在发育时未完全形成正常的宽大开口,从而导致尿道起始部位狭窄。
对于儿童患者,先天性因素是尿道狭窄的一个重要病因,且可能影响儿童的排尿功能及后续的泌尿系统发育,需要及时关注和干预。
外伤性因素:
最为常见的是尿道骑跨伤和骨盆骨折伤。尿道骑跨伤多发生于会阴部骑跨在硬物上,导致尿道球部损伤,若损伤后处理不当,容易形成瘢痕性尿道狭窄;骨盆骨折伤通常是由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导致骨盆骨折,骨折端可能会损伤后尿道,引起尿道狭窄。
不同年龄段人群外伤性尿道狭窄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中青年男性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外伤性尿道狭窄较为多见,而老年人群若有骨盆骨折等情况也可能出现。
医源性因素:
在尿道器械检查、尿道扩张、前列腺电切术等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尿道黏膜损伤,从而引起瘢痕形成导致尿道狭窄。比如前列腺电切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常见手术,但手术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尿道组织,术后容易出现尿道狭窄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
排尿困难:是尿道狭窄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排尿费力、尿线变细、射程变短等。病情较轻时,可能只是在排尿后期出现尿不尽感;随着狭窄程度加重,排尿困难会逐渐明显,严重时可能出现尿潴留,即膀胱内充满尿液无法排出。例如轻度尿道狭窄患者开始可能只是感觉每次排尿时间延长,尿线变细;而重度狭窄患者可能需要用力屏气才能勉强排出少量尿液,甚至完全无法排尿。
其他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长期尿道狭窄导致膀胱高压,可能会引起上尿路损害,出现肾积水等情况,此时可能会有腰部胀痛等表现。
诊断方法
尿道探子检查:是诊断尿道狭窄常用的方法之一。将尿道探子自尿道外口逐渐插入尿道,根据探子受阻的部位来判断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但该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且有导致尿道损伤加重的风险。
尿道造影检查:通过向尿道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拍片,可以清晰显示尿道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及狭窄近端尿道扩张情况等,是诊断尿道狭窄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例如可以明确是尿道的哪个节段发生了狭窄,狭窄处是单纯性狭窄还是伴有其他病变等。
膀胱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尿道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以及尿道黏膜的情况等,还可以同时进行一些治疗操作,如活检等,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治疗
尿道扩张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治疗方法,通过尿道探子逐渐扩张尿道,以缓解尿道狭窄。但该方法需要定期进行,且对于严重的尿道狭窄效果有限,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一般适用于轻度尿道狭窄或作为尿道手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治疗尿道狭窄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有多种,如尿道内切开术、尿道端端吻合术、尿道狭窄段切除吻合术等。尿道内切开术适用于短段的尿道狭窄;尿道端端吻合术适用于尿道狭窄段较短的情况;尿道狭窄段切除吻合术则适用于较长段尿道狭窄的患者。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术式,且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复发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先天性尿道狭窄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尿道损伤小、能最大程度保证尿道正常发育的治疗方式。例如对于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的儿童,可能需要早期进行手术矫正,但手术操作要精细,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度损伤。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若因外伤性或医源性因素导致尿道狭窄,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例如老年患者进行尿道扩张术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因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导致意外情况发生;若进行手术治疗,要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