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蚊症是眼前有飘动黑影及可能闪光感,由玻璃体液化后脱离等引起,好发中老年人、高度近视等,生理性可不治,病理性针对病因治;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由多种因素致晶状体蛋白变性,主要靠手术治,早期可药物辅助,好发中老年人、糖尿病等人群,需定期眼部检查早发现问题。
飞蚊症:是眼前出现飘动的小黑影,尤其看白色明亮背景时更明显,还可能伴有闪光感。其主要是由于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引起。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会发生变性,出现液化,原本呈凝胶状的玻璃体变得像水一样,同时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连接可能分离,在这个过程中,玻璃体的混浊物投影在视网膜上就会导致飞蚊症的出现。另外,眼部炎症、出血等也可能引发飞蚊症,例如葡萄膜炎患者,炎症会使玻璃体中有炎性细胞等混浊物。
白内障:是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晶状体原本是透明的,随着年龄增加、外伤、辐射、代谢异常等因素,晶状体的蛋白质发生变性,逐渐变得混浊,从而影响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引起视力下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类型,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的代谢功能逐渐衰退,容易发生混浊;外伤导致的白内障则是由于眼部受到撞击等外伤,破坏了晶状体的结构,使其混浊。
症状表现
飞蚊症:主要症状是眼前有飘动的黑影,就像蚊子在飞,黑影的形态多样,可为点状、线状、网状等。一般来说,飞蚊症患者的视力通常不受明显影响,除非玻璃体混浊严重并影响到视网膜。例如,单纯的生理性飞蚊症,患者的视力检查可能在正常范围内,但会感觉到眼前有飘动的黑影干扰视觉体验。
白内障:最突出的症状是进行性视力下降。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轻微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下降会逐渐加重。例如,初期可能只是看东西有点发暗,看远处物体时感觉不如以前清晰,随着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可能在强光下视力反而更差,因为强光下瞳孔缩小,进入眼内的光线减少,混浊的晶状体对光线的阻挡作用更明显,而在弱光下,瞳孔扩大,进入眼内光线增多,可能视力相对好一些。
眼部检查表现
飞蚊症:通过眼底检查等可能发现玻璃体混浊。用检眼镜检查时,可看到玻璃体内有漂浮的混浊物。例如,在散瞳后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玻璃体,能清晰观察到玻璃体的混浊情况。
白内障:眼部检查可见晶状体混浊。通过裂隙灯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根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皮质性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后囊下白内障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白内障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有不同的表现。
治疗方式
飞蚊症:对于生理性飞蚊症,如果不影响视力,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观察即可。但如果是病理性飞蚊症,如由葡萄膜炎、视网膜裂孔等引起,则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由葡萄膜炎引起的飞蚊症需要进行抗炎治疗;如果是视网膜裂孔,可能需要进行激光封闭裂孔等治疗。
白内障: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有效方法。当白内障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可考虑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手术治疗。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评估晶状体混浊情况、眼部其他结构情况等,以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对于一些早期白内障,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如抗氧化损伤的药物等,但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白内障,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
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飞蚊症: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变性的发生率增加。此外,高度近视患者也是飞蚊症的高发人群,高度近视会加速玻璃体的液化和后脱离,从而增加飞蚊症的发生风险。另外,有眼部外伤史、眼部炎症史的人群也更容易出现飞蚊症。
白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异常,容易并发白内障,发病年龄可能相对较早;长期接触辐射的人群,如长期从事X线工作的人员,白内障的发生率会增加;眼部遭受外伤的人也容易发生外伤性白内障。
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飞蚊症和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都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要注意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飞蚊症或白内障等眼部问题。高度近视人群要更加关注玻璃体的情况,避免眼部外伤等。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