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是常见致盲眼病,致病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前者可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激活潜伏病毒引发炎症,后者可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激活致角膜炎症,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诊断靠病史采集、眼部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药物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可通过增强抵抗力、避免诱因、注意眼部卫生预防。
一、病毒性角膜炎的定义
病毒性角膜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炎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致病病毒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
二、常见致病病毒及感染途径
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主要引起腰部以上皮肤、黏膜及神经系统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感冒、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病毒可被激活,沿神经轴突下行至角膜而引发炎症。
带状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时引起水痘,痊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纤维移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域,引起带状疱疹,也可累及角膜导致病毒性角膜炎。
三、临床表现
症状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可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病情较轻时,眼部疼痛可能不明显,仅表现为异物感、视物模糊;病情较重时,眼部疼痛剧烈,可伴有眼睑痉挛。
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除眼部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外,患者面部皮肤可出现成簇的疱疹,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分布,一般不超过中线。
体征:角膜可出现不同形态的病灶,如树枝状、地图状、盘状等。树枝状角膜炎表现为角膜上皮出现树枝状的浸润病灶,荧光素染色阳性;地图状角膜炎是由树枝状角膜炎进一步发展而来,角膜病灶不规则,形似地图;盘状角膜炎表现为角膜中央基质盘状水肿,角膜后可有沉着物。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有无发热、感冒、劳累等诱发因素,有无既往疱疹病史等。
眼部检查:通过裂隙灯检查可观察角膜病灶的形态、大小、位置等;荧光素染色可显示角膜上皮缺损情况;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观察角膜内的细胞形态,有助于早期诊断病毒性角膜炎。
实验室检查:可进行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等,如单纯疱疹病毒的PCR检测、带状疱疹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等,以明确致病病毒。
五、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选择局部用药或全身用药。对于伴有炎症反应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以防病情加重。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严重的患者,如出现角膜穿孔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术等手术治疗。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病毒性角膜炎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家长要注意让儿童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用眼,同时要注意增强儿童的抵抗力,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由于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药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成年人:成年人若患病毒性角膜炎,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降低免疫力的行为。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按时复诊,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是女性,要注意在患病期间避免在病情不稳定时怀孕,因为某些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患病毒性角膜炎后恢复较慢,且容易并发其他眼部疾病。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角膜的恢复。同时,老年人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七、预防措施
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避免诱发因素: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发热等疾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在疱疹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疱疹病毒的机会。
注意眼部卫生:不要用手揉眼睛,避免眼部接触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毛巾、水源等。如果出现眼部不适,要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