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疝成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有胚胎发育异常致脐疝等、先天性腹壁肌肉发育缺陷;后天因素中腹内压增高包括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腹水、排尿困难、重体力劳动等,腹壁强度降低包括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年龄因素致腹壁退变、肥胖致腹壁受压强度降等。
一、先天因素
1.胚胎发育异常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结构的闭合不全可导致腹壁疝的发生。例如,先天性脐疝是由于胚胎时期脐环闭锁不全,保留了脐腔与腹腔的通道,在婴儿出生后,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可通过未闭的脐环突出到皮下形成脐疝。这种情况在早产儿、低体重儿中相对更常见,因为早产儿的胚胎发育可能尚未完全成熟,脐环闭锁等结构发育不完善的概率相对较高。
2.先天性腹壁肌肉发育缺陷
部分婴儿可能存在先天性的腹壁肌肉发育薄弱或缺陷情况。比如先天性腹壁肌肉缺损,这会使腹壁的强度降低,在腹内压作用下,腹腔内容物容易从薄弱部位突出形成腹壁疝。这种先天性因素导致的腹壁疝,往往与遗传因素可能有一定关联,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二、后天因素
1.腹内压增高
慢性咳嗽:长期慢性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患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气道炎症,反复咳嗽,导致腹内压持续升高。当腹壁存在潜在薄弱区域时,腹内压的反复增高会促使腹腔内容物向外突出形成疝。这种情况在老年男性中较为常见,因为老年男性患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
长期便秘:习惯性便秘患者由于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导致腹内压升高。长期的腹内压增高会对腹壁产生压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本身腹壁强度存在一定问题的人,如老年人腹壁组织退变、薄弱,就容易引发腹壁疝。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便秘情况,从而增加了腹壁疝的发生风险。
腹水: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水,如肝硬化导致的腹水、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腹水等,会使腹腔内液体增多,腹内压升高。过多的腹内压作用于腹壁,当腹壁存在薄弱点时,就会促使腹腔脏器突出形成腹壁疝。例如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腹水,腹内压逐渐升高,若腹壁有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区域,就可能发生腹壁疝。
排尿困难:前列腺增生症是引起男性排尿困难的常见原因,患者由于排尿不畅,需要用力排尿,导致腹内压升高。长期的腹内压增高会增加腹壁疝的发生几率。老年男性是前列腺增生的高发人群,所以该类人群腹壁疝的发生与排尿困难导致的腹内压增高密切相关。
重体力劳动: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等,在劳动过程中需要经常用力,腹内压反复波动且处于较高水平。如果腹壁存在薄弱环节,就容易引发腹壁疝。这类人群由于工作性质,腹内压增高的机会较多,长期积累下来,腹壁疝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腹壁强度降低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部手术切口愈合过程中,如果出现感染、脂肪液化等情况,会影响切口的正常愈合,导致腹壁的完整性和强度受到破坏。例如,腹部大型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切口处的组织修复不良,形成薄弱区域,在腹内压作用下,腹腔内容物可能从切口部位突出形成切口疝。这种情况在术后护理不当、患者自身营养状况较差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比如老年患者术后营养吸收相对较差,切口愈合能力较弱,发生切口疝的风险更高。
外伤:腹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直接损伤腹壁组织,导致腹壁强度降低。例如,腹部撞击伤可能会使腹壁肌肉、筋膜等结构断裂或撕裂,如果损伤修复不完全,就会形成腹壁疝的潜在发病基础。外伤后的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或者损伤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容易发生腹壁疝。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腹壁组织会发生退变。老年人的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逐渐萎缩、薄弱,弹性降低。例如,老年人的胶原纤维含量减少,弹性蛋白功能下降,使得腹壁的强度和韧性降低。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会影响组织的修复和代谢,进一步加重腹壁强度的降低,从而增加了腹壁疝的发生概率。
肥胖:肥胖患者腹部脂肪堆积较多,腹内压本身就相对较高,而且过多的脂肪会对腹壁产生压力,长期的压力作用会导致腹壁肌肉等组织的拉伸、变形,使腹壁强度降低。肥胖人群中腹壁疝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患者,腹部压力分布不均,更容易引发腹壁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