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病与牙周病在定义、累及范围、病理改变、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不同人群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牙龈病主要累及牙龈组织,病理以炎症为主,无牙齿松动等,治疗主要是去除刺激因素;牙周病累及牙周支持组织,有牙周袋等表现,需综合治疗及长期维护,不同人群的牙龈病和牙周病各有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定义与累及范围
牙龈病:主要累及牙龈组织的一组疾病,其病变局限于牙龈组织,包括牙龈的炎症、增生等,主要由牙菌斑等局部因素引起,一般不波及深部的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例如边缘性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的红肿、出血等,病变局限在牙龈缘和龈乳头。
牙周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牙周炎等,病变累及牙周支持组织,即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由局部因素(牙菌斑、牙石等)引发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进而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
二、病理改变
牙龈病:病理改变主要在牙龈上皮和结缔组织内,以炎症性变化为主,如牙龈上皮的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但牙槽骨一般无吸收,牙周膜也无破坏。比如药物性牙龈增生,主要是药物引起牙龈结缔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相对较轻,牙槽骨不受累。
牙周病:病理改变涉及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早期有牙龈的炎症,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牙周膜的破坏、牙槽骨的吸收、牙骨质的病变等。例如慢性牙周炎,牙槽骨呈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牙骨质表面有牙石、菌斑等沉积,后期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三、临床表现
牙龈病:
症状:主要有牙龈的红肿、出血、质地改变等,一般无牙齿松动。比如妊娠期龈炎,在妊娠期出现牙龈的红肿、易出血,分娩后病情可有所缓解,但牙龈的炎症表现仍与牙周病不同,牙齿不会松动。
体征:牙龈颜色暗红或鲜红,质地松软,探诊易出血,龈沟可加深形成龈袋,但附着丧失一般不超过3mm,牙齿的位置和松动度无明显异常。
牙周病:
症状:除了牙龈的炎症表现外,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咀嚼无力、牙齿移位等。例如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齿松动明显,咀嚼时感觉无力,甚至牙齿移位影响咬合功能。
体征:有牙周袋形成,可探到附着丧失,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X线片可见牙槽骨高度降低,后期牙齿松动度增加,严重时牙齿脱落。
四、治疗原则
牙龈病:治疗主要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通过洁治术清除牙菌斑、牙石等,保持口腔清洁,炎症较重时可配合局部药物治疗,一般经过治疗牙龈的病变可恢复正常,如边缘性龈炎经过洁治等治疗后牙龈炎症可消退。对于药物性牙龈增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更换引发增生的药物。
牙周病:治疗需要综合治疗,首先也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洁治、刮治等,控制炎症后,对于有牙槽骨吸收和牙周袋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如牙周翻瓣术等,以恢复牙周组织的健康,对于晚期牙齿松动严重无法保留的牙齿则需要拔除。同时,需要患者长期维护口腔卫生,定期复查。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牙龈病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乳牙萌出等有关,如乳牙的龈炎。家长要帮助儿童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儿童牙周病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不良口腔习惯等也可能引发,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儿童口腔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青少年:青少年牙龈病可能与青春期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如青春期龈炎,表现为牙龈的红肿、出血等,与口腔卫生状况有一定关系,需要督促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青少年牙周病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可能较快,要及时治疗。
成年人:成年人牙龈病和牙周病都较为常见,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吸烟、口腔卫生差等。成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戒烟或减少吸烟量,定期进行口腔洁治和检查。对于患有牙周病的成年人,要积极配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维护牙齿的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牙龈病可能与全身健康状况有关,如糖尿病等,会影响牙龈的炎症恢复。老年人牙周病也较为常见,由于长期的炎症刺激和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问题较多。老年人要关注全身健康,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周治疗,对于松动牙齿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或拔除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