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是结肠血液供应不足致缺血性损伤的疾病,病因有血管因素(动脉硬化、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腹部体征变化;诊断靠结肠镜、腹部血管造影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手术治疗,预后与病情及治疗有关;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定期体检。
一、定义
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种因结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结肠缺血性损伤疾病,主要是由于结肠某一段供血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使得相应肠段缺血、缺氧,进而出现一系列肠道症状。
二、病因
1.血管因素
动脉硬化:老年人常存在动脉硬化,尤其是供应结肠的动脉发生动脉硬化时,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容易导致血流减少。例如,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肠道血流灌注降低,引发缺血性结肠炎。据相关研究,老年人群中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高,这是老年人发生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基础因素。
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可能导致心脏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栓塞供应结肠的血管;另外,结肠自身的血管也可能形成血栓,如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断了结肠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缺血。
2.血流动力学改变:老年人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严重腹泻、呕吐导致大量失水,使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进而影响结肠的血液灌注;或者在大手术后、休克等状态下,机体为了保证重要脏器(如心、脑)的血液供应,会进行血流重新分配,导致结肠等相对次要脏器的血流减少,引发缺血。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突发的左下腹或下腹痉挛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较为剧烈。这是因为缺血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引发疼痛。例如,有研究显示约80%-90%的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
2.腹泻、便血:腹痛后不久可出现腹泻,大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随后可能出现便血,便血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仅为粪便表面带血,重者可为大量血便。这是由于缺血导致肠黏膜损伤、坏死,出现渗出、出血等情况。
3.腹部体征:早期腹部体征可能不明显,仅有左下腹轻度压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腹膜刺激征,如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提示肠道可能出现坏死、穿孔等严重情况。
四、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在结肠镜下可见受累肠段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病变多呈节段性分布,这是因为结肠不同节段的血液供应相对独立,缺血往往是阶段性的。例如,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肠黏膜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血管造影:可显示肠系膜动脉的狭窄、阻塞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时考虑使用。
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以无创地显示肠系膜血管的情况,对于评估血管病变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及预后
1.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轻肠道负担;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药物治疗:使用改善肠道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药物等,有助于扩张血管,改善肠道血流。如果存在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谨慎选择,避免滥用。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肠坏死、穿孔、大量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肠切除吻合术等。
2.预后: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好转,预后较好;但如果病情严重,出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差,恢复相对较慢,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延误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
六、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老年人的动脉硬化、心房颤动等基础疾病。对于动脉硬化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血脂等指标,可通过饮食调整(如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必要时使用药物控制。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抗凝药物等,预防血栓形成。
2.避免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大量失水、血容量不足等情况,在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大手术前后要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肠道的血液灌注。
3.定期体检:老年人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血管等方面的异常情况,以便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