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出血的处理包括紧急处理(一般急救、补充血容量)、药物治疗(抑制胃酸分泌、止血)、内镜治疗、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有特殊考虑,还需病因治疗、饮食调整、定期复查来预防复发及后续注意事项。
一、紧急处理措施
1.一般急救
体位: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对于有呕血的患者,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补充血容量
静脉补液: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或平衡液等,以纠正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和生命体征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例如,对于出血量较大、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快速大量补液。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内凝血块形成,有利于止血。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能提高胃内pH值到6以上,创造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及血浆凝血功能发挥作用的环境,从而促进止血。
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通过阻断组胺H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也可用于急性胃出血的治疗,但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相对质子泵抑制剂较弱。
2.止血药物
凝血酶:可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达到止血目的。可口服或局部灌注使用。
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促进凝血,适用于因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情况导致的胃出血。
三、内镜治疗
1.胃镜检查及止血: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早进行胃镜检查。如果发现出血病灶,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剂(如肾上腺素盐水)、热凝止血(如高频电凝、激光、微波等)、机械止血(如金属夹钳夹止血)等。胃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还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止血治疗,对于急性胃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四、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如果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仍无法止血,或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导致出血难以控制,如大量反复出血、合并穿孔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如胃大部切除术等。
五、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1.儿童
年龄因素:儿童急性胃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格外重视。儿童的代偿能力较差,失血后休克出现较快。在处理时,补液速度和量的把握要更加精准,避免补液过多过快导致心肺功能负担过重。例如,儿童静脉补液时要根据体重计算补液量,严格控制速度。同时,儿童使用止血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及治疗方法。
病因特点:儿童急性胃出血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新生儿可能因应激性溃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导致胃出血,在处理时要结合儿童的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要注意维持儿童的营养和内环境稳定。
2.老年人
基础疾病影响:老年人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处理急性胃出血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使用补液药物时要注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在使用止血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的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差,出血后止血难度可能更大,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
病情观察: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较快。要更加频繁地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意识状态、尿量等变化,以便早期发现休克等并发症。
六、预防复发及后续注意事项
1.病因治疗:积极寻找急性胃出血的病因并进行治疗,如若是消化性溃疡引起,需规范治疗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等;若是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针对肝硬化进行相应治疗,如降低门脉压力等。
2.饮食调整:在出血停止后的恢复期,要注意饮食调整。开始时可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粗糙的食物,避免饮酒等,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预防再次出血。
3.定期复查:根据病因不同,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消化性溃疡患者需定期复查胃镜,肝硬化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