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疾病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口腔清洁指导、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药物辅助治疗(局部用药、全身用药)、手术治疗(牙周翻瓣术、牙龈切除术)及维护治疗(定期复查、口腔健康宣教),各环节针对不同病情及人群有相应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基础治疗
口腔清洁指导:
对于所有牙龈炎和牙周炎患者,都应强调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早晚各刷牙一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可有效清除牙菌斑。研究表明,采用正确刷牙方法能显著降低牙菌斑指数和牙龈炎症程度。对于儿童,家长应协助其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软毛牙刷,并教导正确的刷牙方式,因为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尚未完全养成,需要家长帮助维持口腔清洁。
使用牙线或牙缝刷也是重要的口腔清洁措施。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清理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牙缝较宽或存在牙列不齐的患者可使用牙缝刷。例如,有牙列拥挤情况的患者,牙缝刷能更有效地清洁难以到达的部位。
龈上洁治:
龈上洁治是治疗牙龈炎和轻度牙周炎的基本方法,通过龈上洁治器去除龈上牙石、菌斑和色素。一般来说,健康人群可每年进行1-2次龈上洁治,而牙龈炎和牙周炎患者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每3-6个月进行一次龈上洁治。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其口腔炎症易反复发作,可能需要更频繁的龈上洁治,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牙周炎症。
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
对于牙周炎患者,当龈上洁治不能有效控制炎症时,需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以去除龈下牙石和菌斑,并平整牙根面,创造有利于牙龈重新附着的环境。该操作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手术过程中的心血管反应,术前应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避免因紧张等因素导致心血管意外。
二、药物辅助治疗
局部用药:
可使用碘甘油等药物进行局部涂抹,碘甘油具有杀菌、收敛的作用,能减轻牙龈炎症。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局部药物时要格外谨慎,因为孕妇的生理状况特殊,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等途径影响胎儿,所以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局部用药。
对于炎症较重的牙周炎患者,可使用米诺环素凝胶等缓释药物,药物能在局部缓慢释放,持续发挥抗菌作用。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局部缓释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儿童误吞药物。
全身用药:
一般情况下,全身用药不作为首选,但对于重症牙周炎患者、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等,可能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等,但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全身使用抗生素要特别注意年龄禁忌,8岁以下儿童通常避免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因为可能会影响牙齿发育。
三、手术治疗
牙周翻瓣术:
当牙周炎患者存在较深的牙周袋、根面有大量牙石和肉芽组织时,可考虑牙周翻瓣术。通过翻瓣暴露病变区,彻底清除牙石、肉芽组织,修整牙槽骨形态,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等情况,手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牙龈切除术:
适用于牙龈增生、肥大,经基础治疗后牙龈形态仍不能恢复正常的患者。切除增生的牙龈组织,恢复牙龈的生理外形。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牙龈切除术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口腔生长发育特点,术后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促进牙龈伤口愈合。
四、维护治疗
定期复查:
牙龈炎患者在基础治疗后应每3-6个月复查一次,牙周炎患者则需要更频繁的复查,通常每1-3个月复查一次。复查内容包括口腔卫生情况、牙龈炎症程度、牙周袋深度等。对于患有长期慢性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由于这类疾病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导致牙周炎病情不易控制,需要更密切的复查和监测。
复查时还会进行相应的局部处理,如发现有少量牙石积聚,可及时进行洁治等处理。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督促其按时复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健康习惯。
口腔健康宣教:
始终强调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包括正确刷牙、使用牙线、定期洗牙等。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口腔健康宣教,根据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进行个性化指导。例如,对于上班族,建议利用通勤时间等碎片化时间进行口腔清洁维护;对于儿童,要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限制儿童食用过多甜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