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尿道炎是尿道黏膜慢性炎症病变,由急性未彻底治疗、局部因素、邻近器官炎症等引起,有尿道不适、分泌物、反复发作等表现,通过病史、体格、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针对病因抗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损伤、治邻近炎症、增强抵抗力来预防。
一、定义
慢性尿道炎是尿道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通常由急性尿道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也可由尿道内异物、尿道梗阻(如尿道狭窄、包茎等)、邻近器官炎症(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等因素引起。
二、病因
病原体持续感染:急性尿道炎时,若没有彻底清除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持续存在于尿道内,就可能发展为慢性尿道炎。
尿道局部因素
尿道狭窄:尿道因外伤、炎症等原因导致狭窄,尿液排出不畅,有利于细菌在尿道内繁殖,进而引发慢性尿道炎。例如,尿道损伤后未得到良好修复,形成瘢痕性狭窄。
尿道内异物:尿道内存在结石、留置导尿管等异物时,会破坏尿道黏膜的防御机制,使细菌容易滋生,引发慢性炎症。
包茎或包皮过长:男性患者若存在包茎或包皮过长,包皮内板分泌的物质容易积聚,形成包皮垢,其中的细菌可感染尿道,导致慢性尿道炎。
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炎症可蔓延至尿道,长期刺激尿道黏膜,引起慢性尿道炎。例如,前列腺炎时,炎症可通过前列腺导管波及尿道。
三、临床表现
尿道不适症状
尿频:患者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但每次尿量不多。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尿道黏膜,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出现频繁的尿意。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类似,但儿童可能因不能准确表达而出现频繁上厕所的行为。
尿急: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尿道逼尿肌,使其兴奋性增加。
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灼热感或疼痛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女性由于尿道较短,可能更容易感受到尿痛;男性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尿痛。
尿道分泌物:部分患者尿道可分泌少量稀薄的分泌物,晨起时可能发现尿道口有少量黏液性分泌物,或在内裤上有少许污渍。但与急性尿道炎相比,分泌物通常较少。
反复发作:慢性尿道炎容易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在身体抵抗力下降、劳累、饮酒等情况下,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长期的困扰。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在感冒后出现尿道炎症状加重的情况。
四、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包括是否有急性尿道炎病史、是否有尿道局部因素(如尿道狭窄、异物等)、是否有邻近器官炎症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病史采集重点略有不同,如女性患者要询问是否有妇科炎症史等。
体格检查:检查尿道口是否有红肿、分泌物等情况。男性要检查包皮、包茎情况;女性要注意外阴部是否有炎症表现。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多,有时可见红细胞。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尿道炎症,但不能明确病原体。
尿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涂片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感染时可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培养法可以明确病原体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不同年龄人群在进行分泌物采集时操作略有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更轻柔的操作。
五、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尿道狭窄引起的慢性尿道炎,可能需要进行尿道扩张等治疗;如果是尿道异物导致的,需要取出异物。对于由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引起的,要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的炎症。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由于慢性尿道炎病程较长,用药时间可能相对较长,要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避免病情反复。
六、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女性:要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尤其是在月经期、性生活后要注意清洁。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都应重视个人卫生,儿童要避免尿布污染外阴。
男性:要注意包皮和龟头的清洁,包茎或包皮过长者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行包皮环切术。
避免尿道损伤:在性生活中要注意适度,避免粗暴性行为;避免尿道器械检查时的损伤;在尿道有外伤时要及时就医处理,防止继发感染。
积极治疗邻近器官炎症:如发现前列腺炎、精囊炎等邻近器官炎症,要及时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尿道。
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健康生活方式调整,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和充足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