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尿路感染的原因包括女性生理结构因素、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有膀胱炎表现和肾盂肾炎表现;诊断检查有尿常规检查和尿细菌学检查;预防与应对建议包括一般预防措施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
一、突然尿路感染的原因
(一)女性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尿道短而直,长度约3-5厘米,且尿道外口毗邻阴道和肛门,细菌容易沿尿道上行侵入膀胱等泌尿系统部位。例如,性生活时可能会将周围的细菌带入尿道,增加感染风险;女性经期卫生不良,如使用不洁净的卫生巾等,也会为细菌滋生和侵入提供条件。
(二)机体免疫力下降
1.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衰退,同时可能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儿童时期,尤其是女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也相对容易出现尿路感染。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例如,经常熬夜的人,身体的各项机能调节失衡,防御细菌的能力下降。
3.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而且其自身免疫力也受到影响,容易并发尿路感染。此外,患有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尿液引流不畅,细菌容易在局部滋生,从而引发尿路感染。
(三)细菌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前面提到的女性尿道短直等因素使得细菌很容易从尿道外口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例如,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常常通过这种上行途径引发感染。
2.血行感染:较少见,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或有严重感染时,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血运传播至泌尿系统引起感染。比如,皮肤感染、肺部感染等部位的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泌尿系统。
3.淋巴道感染:更为罕见,盆腔和腹腔的感染可通过淋巴道传播到泌尿系统。
二、突然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
(一)膀胱炎表现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区可有不适。尿频是指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短时间内多次排尿;尿急是指一有尿意就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尿痛是指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有疼痛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尿,尿液外观可呈粉红色、红色等。
(二)肾盂肾炎表现
除了有膀胱炎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外,还会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可高达38℃以上,同时腰部可有酸痛、叩击痛等。
三、突然尿路感染的诊断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中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如白细胞酯酶阳性等,还可能有红细胞,尿蛋白可呈弱阳性等。如果是肾盂肾炎,还可能出现尿比重降低等情况。
(二)尿细菌学检查
1.清洁中段尿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重要依据,如果培养出菌落计数≥10CFU/ml,通常提示有尿路感染。需要注意留取标本时要保证标本的清洁,避免污染,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2.尿涂片镜检细菌:可以初步筛选细菌,在油镜下如果每视野可见1个以上细菌,提示尿路感染。
四、突然尿路感染的预防与应对建议
(一)一般预防措施
1.女性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尤其是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
2.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
3.避免憋尿:有尿意时应及时排尿,不要长时间憋尿,因为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女童要特别注意外阴的清洁护理,家长要帮助女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要注意提高儿童的机体免疫力,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和充足睡眠,适当引导儿童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2.老年人: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泌尿系统的异常情况;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饮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增加尿液生成,起到冲洗尿道的作用。
如果突然出现尿路感染的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