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入侵、尿路梗阻(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先天性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机体免疫力低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老年人)以及性生活、导尿等侵入性操作、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因素有关。
一、病原体入侵
(一)大肠杆菌为主的肠道细菌
大肠杆菌是引起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尿路感染病原菌的80%。正常情况下,肠道中存在大肠杆菌等细菌,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或某些因素导致肠道细菌移位时,大肠杆菌可通过尿道逆行进入泌尿系统引发感染。例如,女性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肠道细菌更容易侵入尿道,这也是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高于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其他病原体
除大肠杆菌外,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不过相对较少见。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能会感染一些条件致病菌,引发较为复杂的尿路感染情况。
二、尿路梗阻因素
(一)结石或肿瘤
尿路结石可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使尿液在局部积聚,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例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会引起尿路梗阻,尿液淤积后,细菌不易被冲洗清除,从而容易引发尿路感染。尿路肿瘤也可能造成尿路梗阻,如膀胱肿瘤、输尿管肿瘤等,影响尿液的正常流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二)前列腺增生
男性前列腺增生是引起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尿道狭窄,尿液排出不畅,尿液潴留,容易滋生细菌,引发尿路感染。尤其是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
(一)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
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多囊肾等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会使泌尿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尿液引流不畅或尿液反流等情况。例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会导致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尿液淤积易引发感染;多囊肾患者肾脏结构异常,肾脏功能受到影响,也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二)膀胱输尿管反流
膀胱输尿管反流是指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的一种异常现象。反流的尿液会将尿道周围的细菌带入输尿管和肾盂,从而引起尿路感染。儿童时期膀胱输尿管反流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自行缓解,但如果反流严重且未及时治疗,会增加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风险,甚至可能影响肾脏功能。
四、机体免疫力低下
(一)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升高,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弱,难以有效杀灭入侵的细菌。此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影响肾脏等泌尿系统的血液供应,进一步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易感性,且一旦发生尿路感染,病情往往较难控制,容易反复发作并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包括细菌等,从而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几率。而且感染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治疗难度较大。
(三)老年人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包括泌尿系统的功能。老年人的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容易出现尿潴留;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也有所降低。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且尿路感染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
五、其他因素
(一)性生活
女性在性生活中,容易将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挤入尿道引发感染。尤其是新婚女性,性生活频繁,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另外,男性如果不注意性生活卫生,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女性泌尿系统引发感染。
(二)导尿等侵入性操作
导尿是一种常见的侵入性操作,在导尿过程中,若无菌操作不严格,细菌容易进入尿道引发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因为导尿管为细菌提供了进入泌尿系统的通道,而且尿液在导尿管内停留,有利于细菌繁殖。
(三)不注意个人卫生
不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如女性不经常清洗外阴、更换内裤等,会导致会阴部细菌滋生,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尤其是女性,会阴部与尿道、肛门相邻,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