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并非都需拔掉,需综合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牙齿保留或拔除。轻度至中度牙周炎,儿童及青少年、生活方式健康、无严重全身病者更易保留;重度牙周炎,儿童及青少年要谨慎积极处理,成年人松动严重等可能需拔,生活方式差会影响拔牙后情况,有严重全身病者拔牙风险高需综合评估。
一、轻度至中度牙周炎的治疗与保留
1.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及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轻度至中度牙周炎更应积极保留牙齿进行治疗。因为牙齿对于其口腔功能、颌骨发育等至关重要。通过规范的牙周基础治疗,如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多数可以控制炎症,恢复牙周组织健康,不影响正常的牙齿替换及颌面部发育。例如,一项针对青少年牙周炎患者的研究显示,经过系统的牙周基础治疗后,约80%以上患者的牙周状况得到改善,牙齿得以保留并继续行使功能。
成年人:轻度至中度牙周炎首先考虑保留牙齿治疗。通过牙周基础治疗控制炎症,若有需要可配合牙周手术等进一步治疗。一般来说,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维护和定期复诊,多数患者的牙齿可以长期保留。
2.生活方式影响及应对
对于生活方式较为健康,能严格遵循口腔卫生指导的患者,轻度至中度牙周炎通过治疗保留牙齿的可能性更大。比如能每日有效刷牙(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等辅助清洁工具,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的患者。这类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后,牙周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牙齿保留的成功率较高。
而生活方式不规律,如吸烟、酗酒、口腔卫生差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严格的口腔健康管理。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增加牙周炎的治疗难度和复发风险。对于此类患者,在牙周治疗的同时,需要劝导其戒烟、改善口腔卫生习惯,否则即使经过治疗,牙齿保留也可能面临较大挑战。
3.病史因素及处理
对于既往没有严重全身系统性疾病的牙周炎患者,轻度至中度牙周炎通过积极治疗保留牙齿的机会较多。例如没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全身病的患者,其身体对牙周炎症的耐受及恢复能力相对较好,在控制好局部炎症后,牙齿保留的可能性大。
若患者有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未控制的糖尿病,血糖长期居高不下会影响牙周组织的愈合,增加牙周炎治疗的难度,此时在治疗牙周炎的同时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只有当全身情况得到一定控制后,才有可能更好地保留牙齿。但相对来说,这种情况下牙齿保留的难度较无全身病患者增大。
二、重度牙周炎时牙齿的处理
1.年龄因素在重度牙周炎中的体现
儿童及青少年:重度牙周炎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牙齿的保留需要更加谨慎且积极治疗。可能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如牙周科与正畸科等联合,尽量保留牙齿以维持口腔功能和颌面部正常发育。但如果牙齿松动严重、无法通过治疗保留,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拔除后进行间隙保持等处理,为后续牙齿萌出及修复做准备。
成年人:对于成年人重度牙周炎患者,若牙齿松动明显(Ⅲ度松动,牙齿松动幅度大于3mm)、牙槽骨吸收严重,无法通过牙周治疗恢复稳固,则可能需要拔除。但在拔除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等,如一些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成年人,拔牙可能存在较大风险,需要先进行病情评估和准备。
2.生活方式对重度牙周炎拔牙决策的影响
重度牙周炎患者若生活方式差,如继续吸烟、不配合口腔卫生维护,即使进行拔牙等处理,后续安装义齿等也可能面临更多问题。例如吸烟患者拔牙后伤口愈合可能延迟,且安装的义齿可能更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对于重度牙周炎患者,在考虑拔牙前需要劝导其改善生活方式,以提高后续治疗的效果和口腔健康状况。
3.病史因素与重度牙周炎拔牙的关联
有严重全身系统性疾病的重度牙周炎患者,拔牙风险较高。例如患有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压患者,拔牙可能引发血压波动,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此时需要在内科医生的配合下,将全身情况控制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再评估是否可以拔牙以及拔牙的风险和收益。如果全身情况无法较好控制,可能即使牙齿重度松动也不能轻易拔除,而需要在局部抗炎等保守治疗为主。
总之,牙周炎患者是否需要拔牙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来决定牙齿的保留或拔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