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有牙龈色泽、外形、质地改变、出血、疼痛等症状,其诱因包括菌斑堆积、牙石刺激、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激素变化、系统疾病等。
一、牙龈炎的症状
1.牙龈色泽改变
健康牙龈呈粉红色,患牙龈炎时牙龈颜色会发生变化,通常变为暗红色。这是因为牙龈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等原因导致。例如,慢性牙龈炎患者牙龈颜色改变较为常见,青少年牙龈炎患者也可能出现牙龈色泽从正常粉红色变为暗红的情况。
2.牙龈外形改变
正常牙龈边缘菲薄且紧贴牙面。牙龈炎时牙龈乳头会变得圆钝、肥大,不再紧贴牙面,严重时牙龈边缘可能会变得不规则。比如,菌斑性牙龈炎患者牙龈乳头可能因炎症刺激而肿胀,外形发生明显改变;妊娠期牙龈炎患者牙龈也可能出现外形的变化,变得肥厚等。
3.牙龈质地改变
健康牙龈质地坚韧。牙龈炎时牙龈质地会变得松软脆弱,用探针轻触易出血。不同类型的牙龈炎可能有不同的质地改变表现,如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患者牙龈质地会更加脆弱,且可能伴有坏死组织等。
4.出血症状
刷牙或咬硬物时容易出血是牙龈炎常见症状之一。这是由于牙龈炎症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很多牙龈炎患者在晨起刷牙时会发现牙膏上有血迹,或者咬苹果等硬物时苹果上有血迹。儿童牙龈炎患者也可能出现刷牙出血的情况,家长需留意。
5.疼痛症状
一般单纯性牙龈炎疼痛不明显,但在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等情况下会出现明显疼痛,患者可能感觉牙龈胀痛、跳痛等。比如,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患者会感到牙龈部位疼痛较为剧烈,影响进食和日常口腔功能。
二、牙龈炎的诱因
1.菌斑堆积
菌斑是一种不断在牙面形成的生物膜,由细菌、唾液等成分组成。如果口腔卫生不良,不能有效清除菌斑,菌斑就会在牙面堆积,长期刺激牙龈引起牙龈炎。例如,儿童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牙齿表面容易堆积菌斑,尤其是在牙齿的邻面、龈缘等部位,长期积累就可能引发牙龈炎;成年人中,工作繁忙、口腔清洁不彻底的人群也容易出现菌斑堆积导致的牙龈炎。
2.牙石刺激
牙石是菌斑矿化形成的,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龈上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上的牙面上,龈下牙石位于牙龈缘以下的牙面。牙石的粗糙表面会持续刺激牙龈,且牙石不易被清除,会加重菌斑的堆积,从而引发或加重牙龈炎。比如,长期不洗牙的人,牙石逐渐沉积,刺激牙龈导致牙龈炎症反复发作;老年人由于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等原因,也更容易有牙石刺激引起牙龈炎。
3.食物嵌塞
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食物碎块嵌入相邻牙的牙间隙内。食物嵌塞会引起牙龈组织的炎症和创伤,因为嵌塞的食物会压迫牙龈,导致局部牙龈组织缺氧、损伤,进而引发牙龈炎。例如,牙齿排列不整齐、有缺失牙等情况容易导致食物嵌塞,如牙齿拥挤的人,牙齿之间的缝隙较小,进食后食物容易嵌塞在牙缝中,长期就会引发牙龈炎症;儿童换牙期,牙齿位置还未完全调整好,也可能出现食物嵌塞引发牙龈炎的情况。
4.不良修复体
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不良修复体,会对牙龈组织产生机械性刺激,如边缘不贴合、外形设计不合理等,会压迫牙龈、刺激牙龈组织,导致牙龈炎。比如,制作不良的假牙,其边缘可能会摩擦牙龈,引起牙龈红肿、出血等炎症表现;口腔修复后,如果修复体不合适,也会持续刺激牙龈,引发牙龈炎。
5.激素变化
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会使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妊娠期牙龈炎。此时,牙龈对菌斑等刺激的敏感性提高,即使菌斑量不多,也可能出现明显的牙龈炎症。另外,青春期少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出现牙龈对菌斑等刺激的反应性增加,容易患青春期牙龈炎。例如,妊娠期女性在妊娠2-3个月后可能会发现牙龈红肿、易出血等牙龈炎症状;青春期少年如果口腔卫生不佳,更容易出现牙龈炎症。
6.系统疾病
一些系统疾病也可能诱发牙龈炎,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细菌容易滋生,且牙龈组织对菌斑等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容易发生牙龈炎,且病情往往比较顽固。此外,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影响牙龈的健康,导致牙龈炎的发生风险增加。比如,患有糖尿病的牙龈炎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需要积极治疗牙龈炎,否则牙龈炎症不易控制;血液系统有异常的患者,出现牙龈出血等牙龈炎症状时,需要综合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