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饮食因素(食用不洁食物、暴饮暴食)、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刺激胃肠道)及其他因素(气候变化、过敏因素影响),不同人群受各因素影响情况不同。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节高发。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接触到轮状病毒后易感染。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繁殖,破坏肠黏膜细胞,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2.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以寒冷季节高发。传播途径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等。诺如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肠道内引起炎症反应,使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人群普遍易感,包括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影响。
(二)细菌感染
1.大肠杆菌: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可引起急性肠胃炎。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肠道分泌大量液体,导致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则会侵入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蛋类、乳制品等)或水源。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如不注意洗手等,更容易接触到大肠杆菌而感染。
2.沙门氏菌:常见于被污染的禽肉、蛋类、肉类等食物中。沙门氏菌进入人体肠道后,会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引发肠道炎症。人群普遍易感染,尤其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更严重,如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饮食因素
(一)食用不洁食物
1.食物被细菌、病毒等污染:如食用了被上述提到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污染的食物,就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例如,食用了存放不当导致变质的剩菜剩饭,其中可能滋生大量细菌,食用后就可能患病。
2.食用生冷食物:对于各年龄段人群来说,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如大量生食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饮用未加热的生水等,可能会刺激胃肠道,使胃肠道功能紊乱,尤其是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因食用生冷食物而引发急性肠胃炎。比如夏季儿童过多食用冰淇淋等生冷食物,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等症状。
(二)暴饮暴食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导致胃肠道消化功能失调。例如,成年人在聚餐时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会使胃排空时间延长,引起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急性肠胃炎症状;儿童如果暴饮暴食,也会出现类似的胃肠道不适表现,因为儿童的胃肠道消化能力有限,无法承受过多食物的消化压力。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从而引发急性肠胃炎。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量服用这类药物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酸等刺激物质损伤胃黏膜,引起胃肠道炎症反应,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不同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本身有所减退,相对更易受到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影响;儿童由于器官发育尚未成熟,也可能对某些药物更敏感,在使用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
四、其他因素
(一)气候变化
气温的骤变,如寒冷刺激,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例如,在寒冷季节,人体为了减少热量散失,胃肠道血管收缩,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此时再加上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不同年龄段人群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老年人的血液循环相对缓慢,所以儿童和老年人在气候变化时更需要注意胃肠道的保暖和保护。
(二)过敏因素
某些人群可能对特定的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对海鲜类食物过敏等。当食用了过敏食物后,胃肠道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炎症,表现为急性肠胃炎的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过敏体质的人群,包括各个年龄段中存在食物过敏情况的人,需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过敏原食物,一旦不慎食用引发过敏反应导致急性肠胃炎,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