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在5岁以下儿童发病,经消化道等传播,有皮疹、口腔等表现,多数轻症可自愈,少数重症可致严重后果;口腔溃疡是常见口腔黏膜疾病,病因复杂,局部有溃疡及疼痛表现,全身症状因病因而异,轻型病程短,复发性及系统性疾病相关溃疡病程有不同,诊断主要依临床表现,需与相关疾病鉴别。
口腔溃疡:又称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局部创伤(如牙齿咬伤、食物划伤等)、精神紧张、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如维生素B、锌等缺乏)、系统性疾病(如白塞病、糖尿病等)等因素有关,不同病因导致的口腔溃疡发病机制不同,局部创伤引起的是机械性损伤后的黏膜修复异常,而营养缺乏则是由于相关营养素参与口腔黏膜的代谢,缺乏时影响黏膜正常功能。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
皮疹表现:典型的皮疹出现在手、足、口腔等部位。手、足部位多为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例如,手掌或足底可见散在分布的疱疹,形状类似米粒或绿豆大小。
口腔症状:口腔内的疱疹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开始为红色小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疱疹破溃后可形成溃疡,患儿常因口腔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等症状。
全身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少数患儿体温可较高。有的患儿还可能出现咳嗽、流涕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烦躁、哭闹不安等。
口腔溃疡:
局部表现: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上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表面覆盖有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溃疡有明显的疼痛感,尤其是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酸、咸、辣食物)时,疼痛会加剧。不同部位的口腔溃疡疼痛对患儿进食等活动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例如发生在舌尖部位的溃疡,患儿在说话、吞咽时都可能感到疼痛。
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下全身症状不明显,但若为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口腔溃疡,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白塞病引起的口腔溃疡,还可伴有眼部病变(如结膜炎、虹膜炎等)、生殖器溃疡等表现;糖尿病引起的口腔溃疡,可能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且伴有其他全身症状,需警惕全身性疾病的可能。
病程与预后
手足口病:大多数患儿为轻症,病程具有自限性,一般经过1-2周可自愈。但少数患儿尤其是感染EV71的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重症患儿的病程相对较长,且可能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等。年龄较小的患儿,尤其是3岁以下患儿,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口腔溃疡:一般轻型口腔溃疡病程较短,7-10天可自愈。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等复发性口腔溃疡可能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数月。对于因局部创伤引起的口腔溃疡,去除创伤因素后,病程会相对缩短。而由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口腔溃疡,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治疗情况,原发病控制良好时,口腔溃疡可得到改善,否则可能会反复出现。儿童患者中,由于其自身免疫力特点,复发性口腔溃疡相对较为常见,需要关注其营养状况等因素对口腔溃疡病程的影响。
诊断与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接触史、发病过程等,结合口腔、手足等部位的典型皮疹表现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如通过咽拭子、粪便等标本检测肠道病毒核酸等明确病原体。需要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峡部的疱疹,无手足部位的皮疹;水痘也需鉴别,水痘的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疱疹形态多样,有丘疹、疱疹、结痂等不同阶段的皮疹同时存在。
口腔溃疡:主要通过口腔局部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会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假膜情况等。需要与白塞病、创伤性溃疡、疱疹性口炎等鉴别。白塞病除了口腔溃疡外,还伴有眼部、生殖器等部位的病变;创伤性溃疡有明确的创伤史,溃疡形态与创伤因素相关;疱疹性口炎多为成簇的小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与手足口病的口腔表现有一定区别,但也需要注意鉴别。对于儿童患者,在诊断口腔溃疡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儿童口腔溃疡的常见病因有所不同,例如婴幼儿可能更易因喂养不当等引起局部创伤性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