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股沟斜疝气是常见先天性疾病,由鞘状突未闭致腹腔组织突出形成,有先天性和诱发因素,表现为可复性包块等,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6月以下可保守观察,6月以上或嵌顿需手术,预后较好,要注意预防及术后护理。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小儿腹股沟斜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在下降过程中,腹膜形成一个鞘状突,婴儿出生后,鞘状突应该逐渐闭合。如果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肠管、大网膜等组织就会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进入腹股沟管或阴囊,从而形成腹股沟斜疝气。
二、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
对于男婴来说,鞘状突未闭是主要的先天性因素。胎儿在发育时,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状突闭合时间也相对较晚,所以右侧腹股沟斜疝气发病率略高于左侧。
女婴也可能出现鞘状突未闭情况,但相对较少见,女婴的鞘状突未闭多导致股疝等情况,但也属于广义腹股沟斜疝相关范畴。
2.诱发因素
哭闹:小儿长时间剧烈哭闹时,腹腔内压力会明显增高,这就容易促使腹腔内的组织通过未闭的鞘状突突出,增加了疝气发生的几率。
便秘:小儿便秘时,排便困难,需要用力屏气,这会使腹腔内压力升高,同样可能诱发腹股沟斜疝气。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可复性包块:在小儿哭闹、站立、行走或剧烈活动时,腹股沟区或阴囊部位会出现一个可复性的包块,包块呈椭圆形或梨形,摸上去软软的。当小儿安静休息或平卧后,包块可自行回纳到腹腔内。
局部不适:部分小儿可能会感觉局部有坠胀感,但由于小儿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情况。如果疝气发生嵌顿,也就是突出的包块不能回纳,小儿会出现剧烈哭闹、烦躁不安,同时包块部位会变得坚硬、压痛明显,还可能伴有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的表现。
2.不同年龄表现差异
新生儿期:新生儿腹股沟斜疝气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家长可能发现腹股沟区有可复性包块。由于新生儿不会表达,主要表现为哭闹时包块突出,安静时包块消失。
婴幼儿期:婴幼儿活动量逐渐增加,疝气发作相对更频繁,包块突出和回纳的情况更为明显,而且这个时期如果发生嵌顿,相对较难自行缓解,需要及时就医。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检查小儿的腹股沟区和阴囊,站立或让小儿哭闹时观察有无包块突出,平卧时检查包块能否回纳。通过体格检查大多可以初步诊断腹股沟斜疝气。
2.超声检查
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情况,可进行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腹股沟区有无疝内容物,还能判断疝内容物的性质,比如是肠管还是大网膜等,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其腹壁肌肉可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强壮,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可能,所以可以采取保守观察治疗,使用疝气带压迫腹股沟管内环,防止疝内容物突出,但要注意疝气带的佩戴方法和松紧度,避免影响小儿局部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一般来说,6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疝气仍未自愈,或者发生嵌顿的小儿,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手术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
2.预后情况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气的预后通常较好。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低,大多数小儿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不影响生长发育。但如果发生嵌顿后没有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
六、预防与护理
1.预防措施
减少哭闹:家长要尽量避免小儿长时间剧烈哭闹,及时安抚小儿情绪,比如通过喂奶、轻拍等方式让小儿保持安静,降低腹腔内压力,减少疝气发生的诱因。
预防便秘:合理喂养小儿,保证小儿摄入足够的水分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预防便秘,从而降低腹腔内压力。
2.术后护理(针对手术患儿)
体位护理:小儿术后平卧,膝关节微屈,这样可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减轻疼痛,有利于伤口愈合。
切口护理:要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切口,按照医生要求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
活动管理:术后要避免小儿剧烈活动,防止疝气复发,一般建议在术后1-2周内减少小儿的大幅度活动,如跳跃、奔跑等。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小儿感冒咳嗽,因为咳嗽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影响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