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指尿液中有红细胞但肉眼难察需实验室发现,常见原因有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结石、感染、肿瘤)和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查包括尿常规、尿红细胞形态学、影像学及肾功能等,发现尿潜血需进一步明确诊断,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尿潜血需结合具体表现和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对应诊疗措施。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发病年龄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病理上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等改变;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病程迁延,病理表现多样。患者除尿潜血外,还可能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泌尿系统结石:可见于任何年龄,不同部位的结石表现有所不同,如肾结石可能有腰部隐痛或绞痛,输尿管结石可引起剧烈的肾绞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结石会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导致尿潜血。
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多见于育龄女性,主要因细菌感染引起,患者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同时存在尿潜血。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肾癌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腰部肿块等;膀胱癌典型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血尿,尿潜血检查呈阳性。
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女性,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及尿潜血;白血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除有贫血、发热、出血等表现外,也可能出现尿潜血。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面部红斑、关节痛、尿潜血等多系统受损表现,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组织器官。
尿潜血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查:是初步筛查尿潜血的常用方法,可确定尿液中红细胞的存在情况,同时能观察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质、白细胞等其他成分异常,有助于初步判断可能的疾病方向。
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若为变形红细胞为主,多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疾病;若为均一形态红细胞为主,多考虑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等原因引起。
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CT等,对于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有重要意义。超声可初步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结构是否有异常回声,CT检查则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细微结构,有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例如,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超声可发现结石的强回声及后方的声影,CT能更精准地定位结石位置。
肾功能检查:对于考虑肾小球疾病的患者,肾功能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评估肾功能受损程度。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进展到一定阶段等情况。
尿潜血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进一步明确诊断:当发现尿潜血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伴随症状等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青少年患者出现尿潜血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需考虑急性肾小球肾炎可能,要进行相关的肾功能、补体等检查;中老年患者出现无痛性尿潜血,应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需完善泌尿系统超声、膀胱镜等检查。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时,家长要引起重视,因为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表现可能不典型。例如,对于因感染引起尿潜血的儿童,要积极治疗感染,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细菌排出。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尿量、水肿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导致尿潜血较为常见,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的清洁,性生活后要及时排尿,以减少细菌滋生。在妊娠期,由于生理变化,也容易出现尿潜血相关问题,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关注泌尿系统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群出现尿潜血时,要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全面的检查。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以降低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总之,尿潜血只是一个异常的检查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进一步的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