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酸高由尿酸生成过多(如嘌呤代谢相关酶缺陷、饮食、细胞增殖破坏)和排泄减少(如肾脏功能异常、药物、肥胖胰岛素抵抗)所致,会对关节(引发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剧痛、慢性期畸形受限)、肾脏(导致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心血管系统(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促动脉粥样硬化等)造成危害。
一、血尿酸高的原因
(一)尿酸生成过多
1.嘌呤代谢相关酶缺陷: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导致嘌呤代谢相关酶出现缺陷,使得尿酸生成增多。例如,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缺乏症,会影响嘌呤的正常代谢途径,导致尿酸生成异常增加。
2.饮食因素:长期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是尿酸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像动物内脏(如猪肝、猪肾等)、海鲜(如虾、贝类等)、浓肉汤等食物中嘌呤含量极高,过多食用会使体内嘌呤摄入过多,经代谢后尿酸生成增加。以常见的海鲜为例,每100克某些贝类海鲜中嘌呤含量可高达数百毫克,长期大量食用这类食物会显著提升血尿酸水平。
3.细胞增殖与破坏:一些疾病状态下会出现细胞大量增殖和破坏,如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如化疗)细胞大量破坏,会释放出大量嘌呤,进而代谢产生大量尿酸。另外,剧烈运动也可能导致短时间内细胞代谢增加,细胞破坏增多,尿酸生成暂时性升高。
(二)尿酸排泄减少
1.肾脏功能异常: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增加或分泌尿酸减少等都可导致尿酸排泄障碍。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的滤过减少,从而导致血尿酸升高。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衰退,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酸排泄能力下降,也是老年人血尿酸容易升高的原因之一。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例如,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它会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导致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一些降压药如硝苯地平,也可能对尿酸排泄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血尿酸升高风险增加。
3.其他因素: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也与尿酸排泄减少有关。肥胖患者体内脂肪细胞增多,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胰岛素抵抗时,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会干扰尿酸的转运和排泄过程,导致尿酸在体内潴留,血尿酸升高。
二、血尿酸高的危害
(一)对关节的影响-痛风性关节炎
1.急性发作表现:血尿酸高时,过饱和的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最常累及第一跖趾关节,急性发作时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疼痛往往在夜间突然发作,疼痛程度较为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和睡眠。例如,有患者首次发作时第一跖趾关节迅速出现红肿热痛,无法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2.慢性期表现:如果血尿酸长期控制不佳,病情反复发作,会进入慢性期。此时关节会出现畸形、活动受限等情况。关节内会反复沉积尿酸盐结晶,导致关节软骨破坏、骨质侵蚀,进而出现关节畸形,如痛风石在关节周围形成,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对肾脏的影响
1.尿酸盐肾病:尿酸盐结晶在肾脏间质沉积,会引起肾脏病变。早期可能表现为夜尿增多、尿比重降低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血肌酐升高,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长期血尿酸高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会逐渐出现肾脏功能的进行性减退,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风险增加。
2.尿酸性尿路结石:尿酸盐结晶在泌尿系统沉积形成结石。小的结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较大的结石会引起肾绞痛、血尿等症状。如果结石阻塞尿路,还可能导致尿路感染、肾盂积水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例如,患者可能因尿酸性尿路结石出现腰部剧烈疼痛,伴有血尿,严重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
(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血尿酸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尿酸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尿酸可以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进而增加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血尿酸高的患者往往合并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例如,血尿酸高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血尿酸正常人群明显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