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肠道准备)、手术操作(麻醉、建立气腹、置入器械、寻找切除阑尾)、术后处理(监测、恢复饮食、抗感染),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操作精细、关注心理和饮食恢复,老年患者术前控基础病、术中术后监测预防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基础健康状况;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手术的耐受性。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确定阑尾的压痛、反跳痛等典型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判断是否存在感染)、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或CT(明确阑尾的位置、形态及周围情况)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2.肠道准备
一般术前需禁食禁饮一段时间,成人通常术前6-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以减少术中呕吐引起误吸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合理调整禁食禁饮时间,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禁食禁饮时间不当导致患儿出现低血糖等情况。肠道准备方面,一般不需要常规的肠道清洁,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能会根据手术医生的判断进行适当处理。
二、手术操作过程
1.麻醉
通常采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对于儿童患者,全身麻醉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根据患儿的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确保麻醉的安全和平稳。全身麻醉能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痛觉的状态,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椎管内麻醉则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相应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暂时丧失。
2.建立气腹
一般在脐部做一个约1cm的切口,插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人工气腹,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12-15mmHg左右。这样可以为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腹腔相对较小,气腹压力的控制要更加谨慎,避免过高的气腹压力对患儿呼吸循环等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3.置入腹腔镜器械
通过脐部的切口插入腹腔镜,观察腹腔内情况。然后在腹部其他适当位置(一般选2-3个穿刺点)插入操作器械。这些穿刺点的选择要根据阑尾的位置等因素来确定,尽量减少对患儿腹部组织的损伤,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到其腹部外观和日后的美观等因素。
4.寻找阑尾并切除
在腹腔镜下找到阑尾,分离阑尾周围的粘连组织(如果有的话)。用钛夹或可吸收夹夹闭阑尾的系膜,阻断血液供应,然后在适当位置用超声刀或电凝钩将阑尾切除。切除后的阑尾通过腹腔镜切口取出。对于儿童患者,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过度损伤周围组织。
三、术后处理
1.术后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对其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的监测,因为儿童的生理储备功能相对较弱。观察手术切口情况,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2.恢复饮食
一般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后可逐渐恢复饮食。成人通常术后6-12小时可开始少量饮水,如无不适,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半流质饮食,再恢复正常饮食。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其年龄和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恢复饮食,遵循儿科营养需求和恢复规律,避免因过早进食导致胃肠道不适。
3.抗感染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的药物。一般根据手术情况和感染风险,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不宜过长,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合理用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由于儿童的生理结构和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在手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操作的精细度,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术后的护理要更加关注其心理状态,因为儿童可能会对手术产生恐惧等情绪,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安抚。在饮食恢复方面,要严格按照儿科营养要求进行,确保营养摄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术后的恢复情况,如出现异常哭闹、腹胀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术前要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可能处于较好的状态以耐受手术。术中要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测,注意维持循环和呼吸稳定。术后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等情况,加强肺部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