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及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了解眼部外伤史、长期用药史、佩戴隐形眼镜情况及免疫功能等病史与生活史,还可通过裂隙灯、角膜刮片、真菌培养、共焦显微镜等专业检查明确诊断;特殊人群如儿童检查时需家长安抚,孕妇要告知怀孕情况以便选合适检查方法,老年人检查中要关注身体状况,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检查后要注意眼部卫生防继发感染。
一、观察症状
1.眼红:真菌感染可导致眼睛结膜充血,表现为眼红。眼红的程度可能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轻微感染时可能仅表现为眼白部分有少量血丝,严重时整个眼睛可能明显发红。眼红通常是持续性的,与用眼过度等引起的短暂眼红不同。
2.眼痛:真菌侵袭眼部组织,会刺激神经引起眼痛。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刺痛、胀痛或钝痛,且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尤其在眨眼或眼球转动时可能加重。这种眼痛可能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
3.畏光:眼睛对光线变得敏感,在正常光线下也会感到不适,会不自觉地眯眼或躲避光线。这是因为真菌感染影响了眼部的正常生理功能,使眼睛对光线的耐受性降低。
4.流泪:眼部受到真菌刺激后,泪腺会分泌过多的泪水,导致流泪不止。流泪可能是持续性的,即使没有情绪波动等其他诱因也会出现。
5.视力下降:真菌如果侵犯角膜等重要屈光结构,会影响光线的折射和聚焦,导致视力下降。视力下降的程度取决于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等。
6.分泌物增多:眼部会产生较多的分泌物,分泌物的性状可能为黏稠状、丝状或豆腐渣样。这是由于真菌在眼部生长繁殖,刺激眼部组织产生的炎症反应导致分泌物异常增多。
二、了解病史与生活史
1.眼部外伤史:如果近期眼睛有过外伤,尤其是被植物枝叶、泥土等污染的物体损伤眼睛,感染真菌的风险会增加。例如在农业劳动中被树枝划伤眼睛,植物表面可能携带大量真菌,容易导致真菌感染。
2.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坏眼部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得真菌有机会大量繁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身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增加真菌感染的几率。
3.佩戴隐形眼镜:如果佩戴隐形眼镜的方法不正确,如镜片清洁不当、佩戴时间过长等,容易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隐形眼镜会与角膜直接接触,若镜片上沾染真菌,就可能导致眼部感染。
4.免疫功能低下: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或者正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的患者,身体的免疫功能较弱,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眼部真菌感染。年龄较大的人群,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功能也相对较低,同样属于易感人群。
三、专业检查
1.裂隙灯检查:医生使用裂隙灯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眼部的细微结构,包括角膜、结膜、前房等。在真菌感染时,裂隙灯下可发现角膜上有灰白色的浸润灶、溃疡等病变,还能观察到前房内是否有炎症渗出物等情况。通过裂隙灯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大致程度。
2.角膜刮片检查:在局部麻醉下,医生用特殊的工具从角膜病变部位刮取少量组织,进行涂片和显微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真菌的菌丝或孢子,从而明确是否存在真菌感染以及真菌的种类。这是诊断眼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
3.真菌培养:将刮取的组织或分泌物接种到特定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真菌生长。真菌培养不仅可以确定是否为真菌感染,还能鉴定出具体的真菌种类,以便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不过,真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结果。
4.共焦显微镜检查: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能够实时、动态地观察角膜内的真菌菌丝形态和分布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具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一些难以通过其他检查方法明确诊断的病例。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的眼睛较为娇嫩,在进行检查时可能会不配合,家长需要做好安抚工作,避免因孩子哭闹挣扎导致检查过程中眼部受到额外损伤。孕妇在进行检查时,应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医生会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在检查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检查后要注意保持眼部卫生,防止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