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可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我国常见,感染后出现血尿,免疫复合物沉积系膜区)、微小病变型肾病(儿童多见,大量蛋白尿伴血尿,电镜见足突融合)有不同病理特点及性别年龄差异;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中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感染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儿童女孩、老年人易患)、泌尿系统结石(结石移动损伤黏膜致血尿,男性中老年多见)、泌尿系统肿瘤(肾盂癌、膀胱癌等无痛性肉眼血尿,中老年男性多见)、药物因素(环磷酰胺等化疗药、华法林等抗凝剂可致血尿,儿童老人反应不同)、外伤因素(腰部下腹部外伤致泌尿系统损伤出血,儿童老人易受影响)均可导致血尿。
一、肾小球源性血尿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病理类型及特点
如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在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出现肉眼血尿,可伴有蛋白尿等,其发病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免疫荧光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呈颗粒样或团块样沉积于系膜区。
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也可伴有血尿,病理特点是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其发病可能与细胞免疫紊乱有关。
2.性别、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中IgA肾病相对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微小病变型肾病在儿童中更为多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膜性肾病等较为常见,不同性别发病率无明显绝对差异,但不同病理类型有一定的性别倾向。
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一)泌尿系统感染
1.致病因素及机制
细菌感染是常见原因,如大肠埃希菌等,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后,引起尿道、膀胱、肾盂等部位的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从而出现血尿,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细菌培养阳性等。
年龄方面,儿童由于尿道短、局部防御机制不完善等,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女孩尿道短且靠近肛门,相比男孩更易患泌尿系统感染而出现血尿;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常伴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也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导致血尿。
(二)泌尿系统结石
1.形成及血尿机制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是由于尿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形成结晶,逐渐积聚成石。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黏膜出血,从而出现血尿,常伴有肾绞痛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尿液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
性别上,男性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生活方式等有关;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患泌尿系统结石,随着年龄增长,代谢功能减退等因素增加了结石形成的风险。
(三)泌尿系统肿瘤
1.肿瘤类型及血尿特点
肾盂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表面容易坏死、溃疡,从而引起血尿,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可呈间歇性发作。肾盂癌血尿时可伴有条索状血块;膀胱癌血尿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晚期表现)。
年龄上,泌尿系统肿瘤多见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细胞基因突变等概率增加,患肿瘤风险升高;性别上,膀胱癌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肾盂癌男性发病也多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一些职业暴露、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如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等。
(四)其他原因
1.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血尿,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其通过损伤尿路黏膜细胞导致血尿,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尿液情况;磺胺类药物也可能引起泌尿系统损伤导致血尿。不同年龄、性别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不同,儿童由于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使用可能引起血尿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排泄减慢,更容易受到药物的不良影响导致血尿。
如抗凝剂华法林等,若使用不当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也可能引起泌尿系统出血出现血尿,在使用抗凝剂时需严格监测凝血指标,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调整剂量,老年人使用时更要密切关注出血风险。
2.外伤因素
腰部或下腹部的外伤,如撞击、跌倒等,可导致泌尿系统器官损伤,引起血尿,同时可能伴有局部疼痛、肿胀等表现。儿童在玩耍等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外伤导致泌尿系统损伤出血;老年人由于骨质脆弱等原因,外伤后泌尿系统损伤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且恢复可能相对缓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