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十几年未拔有局部和全身危害,局部可致感染扩散、影响邻牙及牙周组织、影响口腔功能,全身会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影响消化系统,需就医检查评估,根据情况处理,儿童、成年人(尤其有基础疾病者)、老年人等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应及时就医并依具体情况处理。
一、龋齿十几年未拔的危害
(一)局部危害
1.感染扩散:龋齿若长期未拔除,龋洞内会持续滋生细菌,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可能向周围组织扩散,引发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疾病。根尖周炎会导致患牙部位疼痛、肿胀,影响咀嚼功能,严重时感染可波及面部间隙,引起面部肿胀、疼痛加剧,甚至影响张口受限。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未处理的龋齿引发颌骨骨髓炎的概率会随着龋齿存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2.邻牙及牙周组织影响:龋齿长时间占据牙位,会导致邻牙向缺隙侧倾斜移位,进而造成咬合关系紊乱。同时,邻牙之间的食物嵌塞会加重,引发牙周炎等问题。食物嵌塞会刺激牙龈乳头,导致牙龈红肿、出血,长期可使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3.对口腔功能的影响:缺失的牙齿会影响正常的咀嚼功能,长期用单侧咀嚼还会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而且,龋齿本身的存在会使患者不敢用患侧牙齿咀嚼,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
(二)全身危害
1.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增加:口腔内的细菌感染可能成为病灶,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对于患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诱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有研究发现,口腔慢性感染灶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长期未拔除的龋齿就是其中一个可能的感染源。
2.影响消化系统:由于牙齿咀嚼功能受限,食物不能被充分咀嚼,加重了胃肠道的消化负担,长期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进而影响全身营养状况。
二、龋齿十几年未拔的处理建议
(一)就医检查评估
1.口腔检查:患者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口腔视诊、探诊等初步检查,了解龋齿的龋坏程度、牙根情况等。例如,检查龋洞的深度是否累及牙髓,牙根是否有吸收、折断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可能需要拍摄X线片或CBCT(锥形束CT),以更清晰地观察牙齿周围的骨质情况、牙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判断牙齿是否还有保留价值,比如牙根是否存在严重的炎症破坏、是否有足够的骨组织支持等。
(二)根据情况处理
1.可以保留的情况:如果龋齿牙根情况较好,周围骨质破坏不严重,经过评估可以进行根管治疗等保留患牙的处理。根管治疗是通过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进行消毒、充填,然后再进行冠修复,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例如,对于一些根尖周病变不太严重的患牙,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后可以继续行使咀嚼功能。
2.无法保留的情况:若牙齿龋坏严重,牙根存在严重炎症、吸收、折断等情况,无法通过治疗保留,则需要拔除患牙。拔牙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如种植牙、活动义齿或固定桥修复等。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1.乳牙龋齿:儿童乳牙龋齿十几年未拔可能会影响继承恒牙的发育和萌出,导致恒牙萌出异常、牙列不齐等问题。家长应重视儿童口腔健康,定期带儿童进行口腔检查,一旦发现乳牙龋齿应及时处理,避免龋齿长期未拔对恒牙造成不良影响。儿童对于口腔治疗可能会有恐惧心理,家长要在平时给儿童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早晚刷牙、使用牙线等,减少龋齿的发生风险。
(二)成年人
1.有基础疾病者:成年人如果本身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龋齿十几年未拔引发感染扩散时,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难度。例如,糖尿病患者口腔感染不易控制,会影响血糖的稳定;心脏病患者感染扩散可能诱发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这类患者在治疗龋齿相关问题时,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口腔科治疗前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且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
2.老年人:老年人龋齿十几年未拔可能会因为全身机能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减弱等因素,拔牙后恢复相对较慢。而且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口腔问题和全身疾病,在处理龋齿时需要综合评估全身状况。例如,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拔牙后要注意预防牙槽骨吸收加快等情况,同时要保证营养摄入,促进伤口愈合。
总之,龋齿十几年未拔会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评估,并根据牙齿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不同人群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各自的特殊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