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后需从饮食、排尿情况、休息活动、复诊及并发症观察应对等方面进行护理。饮食要增加水分摄入、调整结构;观察排尿中结石碎片及排尿情况;保证休息并逐步增加活动量;按时复诊汇报症状;留意感染和血尿等并发症并及时应对。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在各方面护理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饮食方面
1.增加水分摄入
对于所有患者,碎石后应大量饮水,一般每天饮水量需达到2000-3000ml。这有助于增加尿量,促进结石碎片的排出。从年龄因素考虑,儿童由于肾脏浓缩功能相对较弱,更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水中毒,应少量多次饮用。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饮食上可多吃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西瓜等,西瓜中的水分含量高,且其成分有助于增加尿液生成。
2.调整饮食结构
减少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高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过量摄入可能增加尿钙排泄,增加结石复发风险;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苋菜等,应适量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过多食用会使尿酸升高,也不利于结石预防。不同年龄人群饮食结构调整需有针对性,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适当调整,避免因过度限制某些食物导致营养不良;老年人则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如合并糖尿病时,要注意食物的升糖指数等。
二、观察排尿情况
1.留意尿液中结石碎片排出情况
患者应注意收集尿液,观察是否有结石碎片排出。可以用纱布过滤尿液,以便更清晰地看到是否有结石样物质。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尿液情况,若发现有异常颜色、形状的物质,应及时就医检查。老年人可能合并视力、行动等不便,家属要协助观察尿液情况,若发现有疑似结石碎片的物质,要及时留取标本送检。
记录排尿的频率、尿量、颜色等。正常尿液为淡黄色,若尿液颜色变红,可能提示有出血情况,需及时就医。不同年龄人群正常排尿情况有所差异,儿童每天排尿次数相对较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老年人可能因肾功能减退等原因出现排尿异常,如夜尿增多等,碎石后更要密切关注排尿变化。
三、休息与活动
1.休息要求
碎石后要保证充足的休息,一般建议休息1-2天。但休息并非绝对卧床,可进行适当的轻度活动。对于儿童,要保证其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可在家长陪同下进行室内轻度活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休息时要注意姿势舒适,可选择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减轻腰部不适。
2.活动注意事项
休息1-2天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适当的活动如慢走等有助于结石碎片的排出,但要注意活动强度以自身不感到疲劳为宜。儿童在活动时要有家长陪伴,防止发生意外;老年人活动时要缓慢,防止因体位变化过大引起头晕等不适,同时要避免弯腰、久坐等加重腰部负担的动作。
四、复诊相关
1.按时复诊
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进行复诊,一般碎石后1-2周需进行超声或X线检查,以了解结石的排出情况。儿童由于结石排出过程可能受自身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复诊时间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老年人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如合并骨质疏松等,可能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复诊时要向医生详细汇报自身的症状,如是否还有腰痛、血尿等情况。儿童复诊时家长要准确传达儿童的不适表现;老年人要清晰表达自身的感受,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五、并发症的观察与应对
1.感染的观察
注意观察是否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感染症状。碎石后尿液中存在结石碎片,可能会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发生感染,若出现发热等情况要及时就医;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且可能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泌尿系统症状。
一旦出现感染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如进行尿液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等,根据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2.血尿的处理
碎石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为轻度血尿,可自行缓解。但如果血尿加重,出现大量血尿甚至血块,要及时就医。儿童出现大量血尿时,家长要保持冷静,让儿童卧床休息,并及时送往医院;老年人出现大量血尿时,要避免过度活动,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等,以明确出血原因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