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常见于牙周炎、外伤、咬合创伤、根尖周炎等,对应采取基础治疗、手术治疗(牙周炎);观察、复位固定或拔除(外伤);正畸调整、调颌(咬合创伤);根管治疗、消炎处理(根尖周炎)等应对措施。
一、牙齿松动的常见原因
(一)牙周炎
1.发病机制:牙周炎是由牙菌斑中的细菌侵犯牙周组织引起的慢性炎症。牙菌斑不断堆积,会引发牙龈炎症,炎症逐渐向深部蔓延,破坏牙周膜、牙槽骨等支持结构。随着牙槽骨的吸收,牙齿的支持组织减少,就会出现松动。例如,长期口腔卫生不良的人群,牙菌斑堆积较多,患牙周炎的风险较高,更容易出现牙齿松动。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等生理变化,相对年轻人更易患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加重牙周组织对菌斑的炎症反应,增加牙齿松动的可能性。
(二)外伤
1.发病机制: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如摔倒时牙齿碰撞到硬物、交通事故中的面部受伤等,会导致牙齿支持组织损伤,出现松动。严重的外伤可能还会导致牙根折断,进一步加重牙齿松动的程度。比如儿童在玩耍时不慎摔倒,撞到牙齿,容易发生牙齿外伤导致松动。
2.生活方式因素:喜欢极限运动(如篮球、足球等)的人群,牙齿受到外伤的风险较高。在运动过程中如果防护不当,牙齿很容易受到撞击而松动。
(三)咬合创伤
1.发病机制:不正常的咬合关系会使牙齿承受过大的咬合力,长期的这种异常咬合会导致牙周组织损伤,引起牙齿松动。例如,牙齿排列不齐、有错颌畸形的人,牙齿的咬合关系不正常,部分牙齿承受的咬合力过大,就容易出现松动。
2.病史因素:有正畸治疗史的患者,如果正畸过程中加力不当,可能会造成咬合创伤,进而导致牙齿松动。
(四)根尖周炎
1.发病机制:牙髓感染扩散到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炎症。炎症会破坏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影响牙齿的稳固性,导致牙齿松动。比如龋齿没有及时治疗,细菌感染牙髓,进而发展为根尖周炎,就可能出现牙齿松动。
2.年龄因素: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根尖周炎,但儿童和青少年由于牙髓组织较为疏松,感染更容易扩散到根尖周,相对更容易出现因根尖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
二、牙齿松动的应对措施
(一)牙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
1.基础治疗:首先要进行口腔清洁,通过洗牙(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这是治疗牙周炎的基础步骤,能够控制炎症发展。例如,定期洗牙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牙周炎的进展,对于轻度牙齿松动的患者,经过基础治疗后,松动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
2.手术治疗:如果牙周炎比较严重,牙槽骨吸收较多,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如牙周翻瓣术等,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对于一些重度牙周炎导致牙齿松动严重、无法保留的牙齿,则需要拔除。
(二)外伤导致的牙齿松动
1.轻度外伤:如果牙齿只是轻度松动,没有明显移位,可以先观察,避免用受伤的牙齿咀嚼食物,让牙齿得到充分休息。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牙齿可能会逐渐恢复稳固。例如,儿童牙齿轻度外伤后,家长应注意让孩子避免用受伤牙齿咬硬物,观察一段时间后多数可恢复。
2.重度外伤:如果牙齿松动明显且有移位,需要及时到口腔科就诊,可能需要进行复位固定。如果牙根折断严重无法保留,则需要拔除牙齿,后期可考虑修复缺失牙,如种植牙、烤瓷牙等。
(三)咬合创伤导致的牙齿松动
1.正畸调整:对于因错颌畸形导致咬合创伤的患者,需要进行正畸治疗,通过调整牙齿的排列,改善咬合关系,从而减轻牙齿的咬合创伤,使松动的牙齿逐渐恢复稳固。正畸治疗需要在专业正畸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调颌:如果是局部咬合创伤,可通过调颌的方法,调整牙齿的咬合接触,去除过高的咬合点,减轻牙齿承受的过大咬合力,促进牙周组织的恢复。
(四)根尖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
1.根管治疗:首先需要对根尖周炎进行根管治疗,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消除根尖周炎症。根管治疗是治疗根尖周炎的主要方法,经过根管治疗后,根尖周炎症得到控制,牙齿松动情况也会有所改善。例如,通过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的牙髓组织,炎症消退后,牙槽骨会逐渐修复,牙齿松动可能会减轻。
2.消炎处理:在根管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辅助消炎,控制根尖周炎症。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