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尿路梗阻、机体防御功能异常及医源性因素有关。大肠埃希菌等是常见病原体,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可致梗阻,女性局部防御弱、全身免疫力低下者易发病,导尿及尿道器械检查等医源性操作也可引发感染。
一、病原体入侵
1.大肠埃希菌为主因:大肠埃希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尿路感染的80%左右。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距离肛门较近,大肠埃希菌更容易从尿道口逆行进入膀胱甚至肾脏引发感染。例如,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女性尿路感染患者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的比例较高。对于儿童来说,女孩的尿道解剖结构特点也使其相对男孩更容易发生由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而男孩通常在青春期前尿道较长,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入侵引发感染。
2.其他病原体: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也可引起尿路感染,不过相对大肠埃希菌来说发生率较低。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可能会有其他病原体如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尿道引发尿路感染。对于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且可能存在前列腺增生等尿路梗阻因素,也容易受到多种病原体的侵袭导致尿路感染,例如变形杆菌等在老年尿路感染患者中也较常见。
二、尿路梗阻因素
1.结石导致梗阻:尿路结石可阻塞尿路,使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局部积聚,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比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当结石存在时,尿液流动受阻,细菌容易在梗阻部位滋生繁殖,进而引发尿路感染。对于有尿路结石病史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需要密切关注尿液情况,因为结石引起的梗阻是导致尿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如果存在先天性尿路结石,也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概率,而且可能影响儿童的尿路正常发育。
2.前列腺增生影响:男性前列腺增生是引起尿路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男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增生的前列腺会压迫尿道,导致排尿困难,尿液残留增多,细菌容易在残留尿液中繁殖,从而引发尿路感染。老年男性是前列腺增生的高发人群,因此老年男性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注意保持尿路通畅,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
三、机体防御功能异常
1.局部防御机制受损:女性尿道周围的局部防御机制相对较弱,比如尿道黏膜的抗菌能力、尿道周围的菌群平衡等。如果女性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经常清洗外阴、更换内裤不及时等,容易破坏尿道周围的菌群平衡,导致局部防御机制受损,从而使细菌更容易入侵引发尿路感染。对于青春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局部防御功能可能也会有一定波动,需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护理。儿童的局部防御机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女婴,尿道短且容易受到粪便等污染,更需要家长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预防尿路感染。
2.全身免疫力低下:当人体全身免疫力低下时,如患有艾滋病、长期慢性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极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对于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肾脏功能受损,影响尿液的正常排泄和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也容易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在老年人中,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同时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所以更容易出现全身免疫力低下的情况,进而增加尿路感染的易感性。
四、医源性因素
1.导尿操作:临床上进行导尿操作时,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者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就容易将外界的细菌引入尿道,导致尿路感染。例如,在一些重症监护病房中,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对于需要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定期更换导尿管等,以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儿童如果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导尿操作,更要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因为儿童的泌尿系统相对脆弱,感染后可能对泌尿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2.尿道器械检查:进行尿道镜检查、膀胱镜检查等尿道器械检查时,如果消毒不彻底,也可能将细菌带入尿道引发感染。比如在进行尿道镜检查前,如果器械消毒不严格,就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尿道,引起尿路感染。对于接受尿道器械检查的患者,医生会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来预防感染,但患者自身也需要配合,检查后注意观察尿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