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储备不足指儿童实际远视度数低于同年龄段正常范围,受遗传、近距离用眼过度、户外活动不足等因素影响,会增加近视风险、影响视觉发育,可通过增加户外活动、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定期视力检查等措施应对,家长要关注儿童用眼情况、营造良好环境、保证营养均衡来保障其眼睛健康。
一、远视储备不足的定义
远视储备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眼睛所具有的生理性远视度数,这是眼睛为后续向正视化发展预留的空间。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眼睛处于远视状态,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到6-8岁左右会达到正视状态。而远视储备不足就是指儿童实际的远视度数低于同年龄段正常范围的生理性远视度数。
二、导致远视储备不足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存在近视等屈光不正问题,儿童发生远视储备不足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因为近视等屈光不正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基因会影响眼球的发育结构和屈光状态,使得儿童在出生时或生长发育过程中,眼球的发育可能偏离正常的远视向正视化发展的轨迹。
(二)环境因素
1.近距离用眼过度
现代儿童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看电视、使用电子设备等。例如,学龄前儿童每天长时间盯着手机、平板等屏幕,眼睛长时间处于调节紧张状态。研究表明,每天近距离用眼超过2小时的儿童,远视储备下降的速度会明显加快。因为近距离用眼时,眼睛的睫状肌持续收缩,会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导致眼轴过长或屈光状态异常,进而使远视储备不足。
学龄儿童课业负担重,长时间近距离读写,也是导致远视储备不足的重要环境因素。
2.户外活动不足
儿童户外活动时间过少会影响远视储备。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抑制眼轴的过度伸长。如果儿童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2小时,就会使眼轴过度伸长的风险增加,从而导致远视储备不足。例如,城市中很多儿童课余时间都待在室内,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这是造成远视储备不足的一个常见环境因素。
三、远视储备不足的影响
(一)发展为近视的风险增加
远视储备不足意味着眼睛向正视化发展的空间变小,随着年龄增长,更容易向近视方向发展。当远视储备消耗完毕后,就可能会发展为近视。研究发现,远视储备较低的儿童,在青春期前近视发生率明显高于远视储备正常的儿童。
(二)影响视觉发育
远视储备不足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视觉发育,导致视觉功能异常。例如,可能会出现双眼视功能异常,影响立体视觉等高级视觉功能的发育,进而影响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对空间距离的感知和判断,对其未来的职业选择等也可能产生一定影响,比如一些对立体视觉要求较高的职业,如飞行员、建筑师等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应对远视储备不足的措施
(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建议儿童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时间。对于学龄前儿童,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户外玩耍、运动,如在公园奔跑、踢球等;学龄儿童在课余时间也应尽量到户外进行活动,如课间到操场散步等。这样可以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维持正常的眼轴发育,保护远视储备。
(二)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对于学龄前儿童,要限制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每次不超过15-2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规定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段。
学龄儿童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每隔30-40分钟就要休息10-15分钟,休息时可以向远处眺望,放松眼睛。同时,要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
(三)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家长要定期带孩子进行视力检查,一般3-6个月检查一次。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孩子远视储备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远视储备不足有加重趋势,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例如,在孩子3岁左右可以进行第一次全面的视力检查,之后根据情况定期检查。
五、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用眼情况,营造良好的用眼环境。在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注重饮食均衡,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营养物质。同时,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远视储备。比如,婴儿期要避免让孩子长时间看近距离的强光;幼儿期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学龄期要监督孩子的学习用眼情况等。总之,要从多方面入手,保障儿童的眼睛健康,防止远视储备不足对其视力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