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脐疝嵌顿是指小儿脐疝疝内容物被疝环卡住不能回纳,有局部(脐部包块不能回纳、红肿等)和全身(哭闹不止、呕吐、发热等)表现,因腹内压突然增高(如哭闹、用力排便)和脐部解剖因素(脐环闭锁不全、瘢痕组织薄弱)引起,处理需紧急评估,短时间内可手法复位,长时间或有腹膜炎体征需手术,后续要护理伤口、预防腹内压增高,家长要观察病情并做好护理。
一、小儿脐疝嵌顿的定义
小儿脐疝嵌顿是指小儿脐疝的疝内容物(多为肠管等)被疝环卡住,不能回纳腹腔的情况。脐疝是小儿常见的腹部疾病,多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形成脐疝。当腹内压突然增高,如剧烈哭闹、用力排便等,疝内容物被强行挤过狭小的疝环而进入疝囊,随后疝环弹性收缩,卡住疝内容物使其无法回纳,就发生了嵌顿。
二、小儿脐疝嵌顿的表现
1.局部表现
脐部可见突出的包块,通常在安静、平卧时可缩小或消失,但发生嵌顿后包块不能回纳,且质地较硬,有触痛。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脐部原本可回纳的包块突然变得固定且不能推回。
患儿局部可能出现红肿等炎症表现,如果嵌顿时间较长,还可能出现皮肤颜色改变,如发绀等情况。
2.全身表现
患儿可能出现哭闹不止,且难以安抚,因为嵌顿导致局部疼痛不适。
可能伴有呕吐,这是由于嵌顿的肠管梗阻,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如果嵌顿时间进一步延长,还可能出现发热等感染迹象,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相关表现,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
三、小儿脐疝嵌顿的原因
1.腹内压突然增高
小儿哭闹是常见的导致腹内压突然增高的原因。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哭闹,当剧烈哭闹时,腹腔内压力急剧升高,迫使腹腔内容物冲击脐部薄弱区,容易引发脐疝嵌顿。例如,长时间、剧烈的哭闹可能使原本存在的脐疝发生嵌顿。
用力排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小儿在便秘时,用力排便会使腹内压升高,促使脐疝内容物突出并嵌顿。比如一些平时排便不规律、有便秘情况的小儿,在用力排便时就容易出现脐疝嵌顿。
2.脐部解剖因素
小儿脐环闭锁不全是先天因素导致的。部分小儿出生时脐环就没有完全闭锁,存在一定的薄弱区域,这为脐疝的形成和嵌顿提供了解剖基础。随着小儿生长发育,在腹内压变化时,就容易发生脐疝嵌顿。
脐部瘢痕组织薄弱也是原因之一。如果脐部曾经有过感染等情况,导致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就更容易出现脐疝嵌顿。
四、小儿脐疝嵌顿的处理原则
1.紧急处理
一旦怀疑小儿脐疝嵌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医生首先会评估患儿的情况,对于一般情况较好、嵌顿时间较短(通常在12小时内)且疝内容物没有明显坏死迹象的患儿,可能会尝试手法复位。手法复位需要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医生会轻柔地将突出的疝内容物缓慢推回腹腔,但手法复位有一定风险,如导致肠管损伤等,所以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如果嵌顿时间较长,超过12小时,或者患儿出现腹膜炎体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提示可能有肠管坏死,此时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解除嵌顿,修复脐部的薄弱区域,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后续治疗及预防
对于手法复位成功的患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看是否有复发或肠管损伤等并发症。如果是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同时,要积极预防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尽量避免小儿剧烈哭闹,调整饮食防止便秘等,以降低脐疝复发及再次嵌顿的风险。
五、特殊人群(小儿)的温馨提示
1.家长护理方面
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小儿脐部情况,一旦发现脐部有突出包块且不能回纳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不要延误病情。在护理过程中,要避免小儿过度哭闹,尽量安抚小儿情绪,减少腹内压升高的机会。例如,当小儿哭闹时,可以通过轻柔摇晃、轻声安抚等方式尽量让小儿平静下来。
对于有脐疝的小儿,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合理喂养,避免小儿便秘。可以适当给小儿喂水,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小儿,可添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泥等,以预防便秘导致的腹内压增高。
2.病情观察方面
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儿嵌顿后的全身表现和局部表现。如果发现小儿除了脐部包块不能回纳外,还出现精神状态变差、呕吐频繁加重、发热等情况,要立即告知医生,因为这些可能提示病情在恶化。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带小儿复查,了解脐部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