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可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等引起,消化性溃疡中胃酸胃蛋白酶消化及Hp感染、NSAIDs使用是关键,中老年、男性、有相关生活方式及家族史者易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长期肝病、饮酒、肝炎史者高危;急性胃黏膜病变因应激或服药致胃黏膜受损,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等经历及服药者易患;胃癌因肿瘤坏死溃疡侵蚀血管出血,中老年、男性、有家族史及不良生活方式者风险高。
一、消化性溃疡
1.发病机制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引起胃出血的原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成的关键因素。例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重要病因,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研究表明,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与Hp感染有关。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也是重要因素,这类药物可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减少会使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溃疡和出血。长期大量使用NSAIDs的人群胃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消化性溃疡导致胃出血,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男性患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高于女性,而胃溃疡男女发病比例相对较接近。长期吸烟、饮酒的生活方式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的发生风险,吸烟可影响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等,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损伤黏膜屏障。有Hp感染家族史的人群,其胃出血风险可能因遗传易感性等因素而升高。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发病机制
主要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正常情况下,门静脉系统与腔静脉系统之间有交通支,当门静脉高压时,这些交通支开放,食管胃底的静脉丛曲张。曲张的静脉壁薄,容易破裂出血。肝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我国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酒精性肝病也是重要原因。门静脉高压越严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越高。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多见于有长期肝病病史的人群,年龄上无特定严格限制,但肝硬化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男性在酒精性肝病导致的肝硬化中更为常见。有长期饮酒史、病毒性肝炎感染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患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乙肝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也容易进展为肝硬化,引发相关出血。
三、急性胃黏膜病变
1.发病机制
多种应激状态可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胃出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Cushing溃疡)、严重感染和休克等(Curling溃疡)。在应激状态下,机体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出血。另外,服用某些药物也可引起,除了前面提到的NSAIDs,还有抗凝剂等,抗凝剂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胃黏膜出血倾向增加。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在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情况的人群中更易出现。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等经历的人群,以及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药物的人群是高危人群。比如老年人如果因骨折等接受大手术,术后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的风险较高,因为老年人本身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加上手术应激等因素;长期服用抗凝剂的人群,无论男女,都需要密切关注胃黏膜出血情况,因为抗凝剂会干扰凝血过程。
四、胃癌
1.发病机制
胃癌导致胃出血是因为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肿瘤组织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侵蚀血管而引起出血。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等。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慢性炎症等机制逐渐引发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型增生,进而发展为胃癌。
2.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胃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风险增加,长期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胃癌风险升高,进而增加胃出血的可能性。比如长期居住在胃癌高发地区,有家族遗传易感性,又有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的人群,患胃癌并出现胃出血的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