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颌骨髓炎的病因包括牙源性感染、损伤性感染和血源性感染。牙源性感染主要因牙齿感染扩散至颌骨骨髓腔,损伤性感染与颌面部外伤及口腔颌面部手术相关,血源性感染是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病灶病原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颌骨骨髓腔所致,且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有基础病史或不良生活方式者患病风险有差异。
一、牙源性感染
1.主要成因
牙齿的感染是化脓性颌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因。例如,龋齿进一步发展,细菌向牙髓腔侵袭,引发牙髓炎,若牙髓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会向根尖周扩散,形成根尖周炎。根尖周炎的细菌及其毒素可通过根尖孔、侧支根管等途径侵入颌骨的骨髓腔,从而引起化脓性颌骨髓炎。在儿童中,乳牙的感染也可能波及颌骨导致化脓性颌骨髓炎,因为儿童的乳牙根管较粗大,感染更容易扩散。对于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的时期,牙齿感染引发化脓性颌骨髓炎的风险可能相对增高,这是因为生理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而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口腔卫生往往较差,牙齿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进而增加了患化脓性颌骨髓炎的几率;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牙齿感染后更易向颌骨扩散引发化脓性颌骨髓炎。
2.具体过程
以恒牙为例,当龋齿导致牙髓组织坏死,细菌在牙髓腔内大量繁殖,炎症首先局限在牙髓组织内形成牙髓炎。随着炎症的进一步发展,炎症突破根尖孔,到达根尖周组织,引起根尖周炎。此时,根尖周的炎症病灶中的细菌、脓液等可通过颌骨的血管、淋巴管等途径侵入颌骨骨髓腔。骨髓腔内的疏松结缔组织被感染,引发炎症反应,骨髓组织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随后出现化脓性改变,表现为骨髓腔内有脓液形成,骨小梁可能受到破坏。
二、损伤性感染
1.创伤相关
颌面部的外伤,如车祸、斗殴等导致的骨折、软组织损伤等,为细菌侵入颌骨提供了途径。例如,颌骨骨折后,骨折断端周围的组织受到损伤,局部的血液供应可能受到影响,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外界的细菌容易侵入骨折部位的骨髓腔。对于儿童,由于其颌面部骨骼发育尚未完全,外伤后更易发生化脓性颌骨髓炎,因为儿童的骨髓组织相对疏松,血-骨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细菌更容易在骨髓腔内扩散。女性患者在受到外伤后,由于可能存在生理期等因素影响身体的恢复能力,感染化脓性颌骨髓炎的风险可能高于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等的人群,身体处于相对疲劳状态,对外伤后的修复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发生创伤后化脓性颌骨髓炎;有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外伤后局部的免疫和修复功能异常,发生化脓性颌骨髓炎的几率增加。
2.手术相关
口腔颌面部的手术,如拔牙术、颌骨肿瘤切除术等,如果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者患者术后口腔卫生不佳等,都可能导致细菌感染颌骨骨髓腔。例如,拔牙时,如果拔牙创处理不当,细菌侵入牙槽骨,可引起牙槽骨的化脓性炎症,进而扩散到颌骨骨髓腔。在儿童进行口腔颌面部手术时,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免疫功能相对不完善等,术后发生化脓性颌骨髓炎的风险更高。女性患者在术后如果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如孕期或哺乳期,身体的免疫和恢复能力有所不同,发生感染的风险也可能有差异;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术后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受到影响,增加了手术部位感染引发化脓性颌骨髓炎的可能性;有心脏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术后身体的整体状况可能影响对感染的控制,容易发生化脓性颌骨髓炎。
三、血源性感染
1.感染源传播
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远处的疖、痈、扁桃体炎、中耳炎等,其病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颌骨骨髓腔。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可从扁桃体炎病灶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流到达颌骨,在骨髓腔内定植并引起化脓性炎症。对于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血源性感染引发化脓性颌骨髓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因为儿童的血液循环相对活跃,病原菌更容易通过血流到达颌骨。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机体的免疫状态可能发生变化,血源性感染引发化脓性颌骨髓炎的风险可能有所不同;有慢性肝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肝脏的解毒和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病原菌在血液中的清除能力下降,更容易导致血源性病原菌在颌骨骨髓腔定植引发感染;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下的人群,身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血源性感染引发化脓性颌骨髓炎的易感性增加。



